曾经的礼拜场所,即将成为需要者的家园:更多教堂正在转变为经济适用房  第1张

贝弗利——最近一个工作日的下午,亚当·伊斯比茨基牧师穿过一排排空荡荡的长椅,他的脚步声在高耸的教堂天花板下回荡。

他回忆说,就在不久前,这些长椅每周日都会挤满数百名礼拜者。那样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随着近年来会众人数不断减少,剩余的成员最近做出了艰难决定:解散这个拥有300年历史的教会机构,转而赋予它新的使命——为无家可归者提供服务。

大约一年后,会众计划将这栋建筑的钥匙交给非营利组织"北岸生命之桥",将其改造为服务日益增长的北岸无家可归人群的资源中心。

伊斯比茨基表示,关闭教堂的决定艰难而痛苦。这位去年被聘为"遗产牧师"的神职人员,负责引导机构完成解散流程并确保其精神遗产得以延续。相比之下,如何处理房产的决定要简单得多。

"现在要找到稳定住房实在太困难了,这让人无法忽视,"伊斯比茨基说,"所以没人愿意简单地在门前插块"待售"标牌任人购买。大家都想提供帮助。"

作为美国生活的长期基石,许多教堂和其他宗教场所在近年来陷入困境,参加宗教仪式的人数持续下降。盖洛普数据显示,二十年前约有42%的美国人定期参加宗教活动,如今这一比例已降至30%左右。

虽然许多教会规模大幅缩减,但它们仍拥有大量房地产——这些在需要容纳礼拜活动、学校和宿舍的往昔岁月里购置扩建的资产,如今已无力维护。

从罗克斯伯里到剑桥再到奥尔斯顿,各教会在考虑未来出路时(通常涉及缩减房地产规模或彻底解散),纷纷选择将基本空置的房产改造为低收入家庭住房。州议会甚至正在审议一项旨在简化这一程序的法案。

对宗教场所而言,这是顺理成章的转型。马萨诸塞州是美国经济适用房最短缺、无家可归率攀升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而多数宗教都强调庇护与救助贫弱。在一些宗教领袖看来,在这个住房严重不足的州建造经济适用房,正是对这些道德准则的现实践行。

"《圣经》对庇护所的价值和助人的重要性有明确阐述,"伊斯比茨基说,"这些才是真正的基督教价值观。"

第二公理会位于贝弗利科南特街的教堂建于1714年,处处可见岁月痕迹。原始的木质前门与首批会众签署的文件,藏在圣所内一块摇摇欲坠的木镶板后,伊斯比茨基只能在特定日子撬开查看。虽然建筑历经扩建和转向,原始圣所的其他部分仍得以保留。

第二公理会鼎盛时期拥有750名会众,如今仅剩64名成员且多为长者。伊斯比茨基大部分时间都在这座基本空置的建筑里穿梭于各个房间和走廊。

随着成员持续减少,第二公理会几年前艰难地意识到教会已难以为继。很快,他们就收到了多个有意接管建筑的团体提案。

其中来自非营利组织"北岸生命之桥"的提案立即被会众认定为最佳选择。该教会与"生命之桥"等无家可归者援助组织素有渊源,帮助困境家庭找房的"北岸家庭承诺"组织多年来一直在第二公理会地下室办公。

"我们每天都能看到社区里无家可归者的挣扎,"教会长期成员杰克·特瑞尔说,"用我们的教堂来帮助人们的想法在会众中广受欢迎。"

因此,待总检察长办公室公共慈善部门批准后,第二公理会将在约一年内把建筑移交给"生命之桥"。这实质上是一项慈善捐赠,该非营利组织计划将其用作当地无家可归者服务中心,与附近的收容所形成互补。

"生命之桥"执行董事杰森·埃瑟里奇表示,具体空间规划仍在制定中。这里不会作为过夜收容所,但足够大的空间可支持个案工作、食物分发等多种服务。这对非营利组织而言堪称轮回:"生命之桥"前身是1970年代末塞勒姆老克龙比街公理会教堂设立的施粥所。

宗教场所改造为住房的渠道正在快速扩展,部分政策制定者希望加速这一进程。一项效仿加州等地通过的"上帝后院许可"法案的立法提案,将允许宗教团体所属地块按权开发每英亩30至50套住房,无需经过地方特殊审批。

代表林恩市的州参议员布伦丹·克里顿指出,在地价高昂且城市核心区建设用地普遍短缺的麻州,众多宗教团体持有的大量房地产为解决住房问题提供了契机。他共同发起的"上帝后院许可"法案特别关注波士顿总教区等天主教机构持有的可再开发房产。

在罗克斯伯里,圣凯瑟琳·德雷克塞尔教区计划将鲁格尔斯附近教区中心后方土地改造成包含217套公寓(多数为经济适用房)及零售、社区空间的综合体。

这个被教会称为"德雷克塞尔村"的项目,由波士顿总教区下属非营利开发机构"城市事务规划办公室"承建。

圣凯瑟琳·德雷克塞尔教堂的奥斯卡·普拉特牧师表示,项目动因有多方面:既能帮助教会维持财务,也将包含对老化教区中心的全面翻新。

但普拉特也透过办公室窗户目睹了罗克斯伯里这一隅——毗邻特里蒙特街与梅尔尼亚·卡斯林荫大道繁华路口的区域——近年来被租金高昂的新公寓楼改造的过程,他的多数会众作为长期居民根本无力承担。他说建造经济适用房是教会为"罗克斯伯里居民提供罗克斯伯里住房"的方式。

"这是项社会正义事业,"普拉特说,"我们要确保我们这个社区不会消失。"

但将老旧教堂改造成公寓在具体操作上存在挑战。

例如在东剑桥,非营利开发商"经济适用房保护组织"近期开始将圣心天主教堂的教区住宅、学校和修道院建筑改造成经济适用房。这个占据肯德尔广场附近整个街区的项目将提供46套经济适用单元,同时保留建筑的历史砖墙外壳及仍在使用的教堂本身。

由于原始建筑布局各异,开发商建造的每套公寓都不尽相同,无法像常规公寓楼那样实现楼层间对称排列。不过许多公寓将保留原有的彩绘玻璃窗。

还存在其他障碍。

当贝弗利"生命之桥"项目的消息公开后,部分居民表示愤怒,声称该中心将对社区构成威胁。在某次公开会议上,居民们对着伊斯比茨基和市长迈克·卡希尔高声抗议,尽管在这个案例中镇政府对此项目并无管辖权——因为这是两个非营利实体间的交易。

"我并非反对无家可归者...但我看到越来越多这样的人来到社区,"一位居民说,"而且他们并不都友善。"

当伊斯比茨基漫步在第二公理会空荡的走廊时,他常思考"遗产"一词的含义,以及在这个实际参加礼拜者日渐减少的新时代,教会对社区应有的意义。

"过去走投无路的人会来教堂寻求帮助,"他说,"对我们而言,即便会众散去,这一点仍将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