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安娜·哈吉托马和哈利勒·乔雷吉在离开14年后重返贝鲁特"寻得一线光明"
截至2022年8月,贝鲁特已习惯了黑暗。这座城市正经历港口爆炸事件两周年,深陷政治经济崩溃的阵痛之中。断电、燃料短缺和机构瘫痪已成为新常态。
作为希望的象征,国家博物馆选择在无电力情况下坚持开放。参观者用手机照亮展厅,让古老的马赛克与石棺重见光明,这一刻凝聚着共同的坚守。
艺术家乔安娜·哈吉托马和哈利勒·乔雷吉目睹了这一幕。人们如何在黑暗中坚持寻找光明的场景,最终催生了他们的装置作品《醉爱石棺》(2024)。
这件作品正在苏索克博物馆《铭记光明》展览中展出,并成为整个展览的诗意核心。
这是黎巴嫩双人组十四年来在贝鲁特的首个大型展览。他们的回归意义重大——其多数作品都围绕黎巴嫩的社会政治矛盾展开。
"世界和黎巴嫩经历了太多创伤,"哈吉托马表示,"我们必须思考如何在这种破碎中继续创作。寻找光明至关重要,否则我们将彻底陷入绝望。"
展览以《重写本》(2017)启幕,这件影像装置直指贝鲁特的地层深处。通过建筑工地的岩芯样本录像,作品揭示了这座城市被诅咒的历史碎片——从现代瓦砾到远古地质层。
对艺术家而言,这些岩芯不仅是土壤,更是待解读的"原始胶片"。《重写本》通过航拍与显微影像,确立了展览的核心命题:对记忆、断裂与重生的纵向时空挖掘。
在《无码信息》(2022)中,艺术家延续了与考古学家的合作项目。他们曾拍摄的考古残骸照片——包括陶片、种子与石块在纱布上的精密排列——全部毁于2020年港口爆炸。
"它们原本悬挂在我们的工作室里,"哈吉托马说。艺术家选择以挂毯形式重制这些影像,与荷兰纺织博物馆合作,通过多种编织工艺呈现层次分明的质感。
"这像一种幻觉,赋予作品三维立体感。"编织过程既保存了逝去的记忆,又为脆弱的历史赋予新形态。
相邻的《放大》(2025)则采用截然不同的考古叙事。艺术家将博物馆附近出土的海洋沉积物、罗马玻璃碎片等微观遗迹放大,用树脂和钢材封装,使这些雕塑兼具科学标本与历史遗迹的双重属性。
"岩芯样本取自博物馆周边,"哈吉托马强调,在苏索克博物馆展出赋予作品特殊意义,"观众将亲眼见证脚下的地层演变。"
《无码信息》与《放大》共同构成历史重量的两种面向:前者诉说失去与脆弱,后者探讨发现与彰显。
这种并置展现了策展的巧思。乔雷吉指出:"作品会随时间变化。当两件作品相邻展出时,往往能催生新的意义联结。"
《寒河床下》(2020)以更尖锐的方式提出可见性与抹除问题。这个结合雕塑与幻灯装置的作品聚焦巴勒斯坦难民营纳哈尔巴里德。
2007年黎巴嫩军队与伊斯兰武装的冲突摧毁营地后,重建过程中发现了古罗马城市奥索西亚遗址。艺术家与考古学家合作,用土壤、树脂和红沙制成的雕塑,配合影像证言,交织出流离失所、被掩埋的历史与暴力创伤的多重叙事。该项目曾参展2023年沙迦双年展。
协作精神贯穿哈吉托马与乔雷吉的创作实践。在《时间胶囊》(2017)《三部曲》(2018-2021)等作品中,他们与科学家合作重构贝鲁特、巴黎、雅典的岩芯样本;《石棺》(2019)则畅想未来文明的保存方式。
展览同名作品《铭记光明》(2016)将探索延伸至感知本质。水下拍摄的影像记录潜水员下潜时色彩的逐渐消失,直至重新触碰到光。该项目由沙迦艺术基金会合作制作,揭示了记忆如何随外界刺激波动变幻。
在《伊斯密尔纳》(2016)中,艺术家与已故诗人埃特尔·阿德南展开对话,探讨流散如何重塑个人与集体记忆。虽然两人都未曾踏足祖辈的故乡士麦那(今伊兹密尔),但通过家族创伤与 diaspora 传承了这座城市的故事。
《希亚姆》(2000-2007)则记录六名前囚犯的证词。这个由以色列支持的南黎巴嫩军运营的监狱,见证了艺术家对生存、抵抗与创造力的思考。
展览最终以诗意的《叹息索引》(2024)收尾。这个包含照片、自画像与观众叹息声的多感官装置,用无声的呼吸完成对抗断裂的生命见证。
"每件作品都配有二维码,收录着人们的叹息,"乔雷吉解释道,"叹息胜过言语——无论是痛苦还是喜悦,至少我们能共同呼吸。"
版权声明:本文由龙图智库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