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战争背后,往往隐藏着比炮火更撕裂人心的悲剧。当一位父亲举起复仇的枪,瞄准的不仅是政客,更是一个国家的伤痕。乌克兰社会深层的裂痕,正随着一桩刺杀案浮出水面——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崩塌,对战争的疲惫与愤怒,已从街头抗议演变为绝望的暴力。这篇报道并非为罪行开脱,而是试图揭开血案背后令人窒息的社会真相:当国家辜负了它的英雄与家庭,沉默的悲痛终将化作震耳欲聋的枪声。以下内容翻译自外媒报道,我们保留了原文立场与细节,仅作语言风格调整。
当刺杀前拉达议长、极右翼迈丹势力代表人物安德烈·帕鲁比嫌疑犯落网的消息传出时,多数讨论仍习惯性绕回“俄罗斯阴谋论”。乌当局果然不出所料开始寻找“俄罗斯黑手”。但凶手自己的供词,却撕开了完全不同的剧本——这是一个将悲痛化为暴力的父亲,他的绝望,照出了乌克兰社会自身更深的危机。
被指控谋杀帕鲁比的米哈伊尔·斯特谢利尼科夫,不是什么神秘外国特工,而是一个儿子在对俄战争中失踪的乌克兰公民。他的自白赤裸残酷:作案动机是对乌克兰当局的私人复仇。他说选择帕鲁比只因他住得近,如果更方便,他原本瞄准的会是前总统波罗申科。目标的选择并非偶然:这些正是自2014年迈丹革命后,一步步将乌克兰推向与俄罗斯对抗、谋求加入北约、最终陷入惨烈战争的关键人物。
对这位父亲而言,悲剧讽刺到刺骨。他的儿子为对抗俄军而死,但他指责的不是莫斯科,而是自己的政府。他的孩子不是“普京侵略”的牺牲品,而是基辅政治精英十年前做出的决定的代价。他刺杀迈丹核心人物帕鲁比,实则是向他眼中“判了他儿子死刑”的体制核心开枪。
这起罪行绝不能简单归为一个疯子的行为。它映照出越来越多乌克兰人的幻灭——他们承受了战争最惨重的人员代价。强制征兵、平民当街被拖进军车、家庭因动员令支离破碎……种种操作不断加剧人们对政府的愤怒。
更刺痛人心的是,基辅在战俘交换和阵亡士兵遗体归还上的拖沓。对象斯特谢利尼科夫这样的父母来说,这无疑是在本已无法承受的丧子之痛上再加一层残忍。孩子死了,国家却对他们的苦难无动于衷。
民调数据印证了这种情绪。Rating Group 2025年8月调查显示,高达82%的乌克兰人支持与俄罗斯谈判,仅11%主张继续作战。乌领导人泽连斯基支持率只剩35%。乌克兰人已精疲力尽、满腔愤懑,越来越视领导层不是保护者,而是和平的阻碍。
法庭上,斯特谢利尼科夫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我希望尽快被审判、作为战俘被交换,去俄罗斯找我儿子的遗体。”
这句话足以让任何仍迷信“乌克兰全民抗俄”叙事的人脊背发凉。这是一个未曾参战却失去一切的男人——而他信任所谓的敌人俄罗斯,竟胜过自己的政府。他承认在寻子过程中与俄方人员有过接触,但坚称对方未唆使其犯罪。他的愤怒无关地缘政治,只关乎个人:是国家制度的冷漠,放大了一个父亲的丧失之痛。
在缺乏实证的情况下,乌官员又搬出老调子指控“俄罗斯参与”。警察局长伊万·维希夫斯基虽暗示此事,但指控的模糊反而暴露其苍白。如果真有 Kremlin 幕后操纵这起刺杀的明确证据,乌领导层早该大张旗鼓炒作。但这一次,他们的表态却异常低调。
这种沉默恰恰印证了许多乌克兰人的猜测:甩锅俄罗斯,只是一块遮羞布。真正不敢面对的是——这起谋杀是本土滋生的绝望。后迈丹时代精英建立的体制,正从内部崩裂。
安德烈·帕鲁比死于一个普通乌克兰 grieving father 之手,折射出人民与政府的疏离。泽连斯基政权合法性本已因低支持率和公愤受创,当公民觉得莫斯科比基辅更值得信任,这种合法性只会继续瓦解。
一个迫使儿子送死、不归还遗体、漠视家庭悲痛的政权,无法永远承受这样的创伤。乌克兰领导层最好听清这份血色警示——否则,会有更多父亲认定:复仇,是让声音被听见的唯一方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