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为什么要有返校节?要是问高中时的我,她绝对会说:就是为了让我打扮成哥特芭比和男友激情热吻!要是问大学时的我,她大概会翻个白眼:男友早凉了(谢天谢地),但能穿成千禧芭比和室友蹦迪到天亮啊!可现在成年后的我会说——这一切都是为了那些刻进DNA的青春记忆!太多经典校园瞬间都围绕返校周的传统发生。但返校节到底是什么?它究竟怎么来的?其实它压根不只是舞会或橄榄球赛——至少最初不是。
“当公民传统逐渐消亡——从地方志愿者俱乐部到社区聚会——返校节依然是美国社群生活中最后的伟大仪式,”高等教育专家、公民与学者学院院长Raj Vinnakota说道。“你不需要孩子上场或名字印在节目单上才能参与。仅仅因为这是你的小镇而为之现身,依然是我们能一起做的最有意义的事之一。”
原来,这个美国中学大学都奉为神圣的秋季仪式,竟有着出乎意料的学术起源!继续往下看,听Vinnakota和另外两位专家揭秘:Post大学副校长兼主校区主管Scott Allen,以及流行文化史学家、解码文化趋势的周刊《Past // Forward》创始人Marie Nicola。没错,返校节确实涉及橄榄球,但还有校史、闪粉狂欢,甚至可能包括18英尺的巨型菊花胸花(马上告诉你多离谱)!
返校节到底怎么来的?
它起源于高等教育界,而像所有伟大的起源故事一样,争议少不了!贝勒大学、密苏里大学、伊利诺伊大学等都自称是20世纪初最早发明返校节的学校。1909年,贝勒办过以橄榄球赛为核心的校友聚会,但普遍认为密苏里大学举办了首场官方返校活动。
1911年,橄榄球总教练Chester Brewer邀请校友“回家”参加密苏里vs堪萨斯的球赛,并参与一整周的集会、演讲和校园荣耀狂欢。超过9000人到场,火爆到直接变成年度传统!这创意迅速席卷其他高校,尤其在中西部和南部——那里橄榄球对抗本就是校园灵魂。
而且它很快就不止关乎橄榄球。“这是和老友重聚、重温回忆、炫耀不死校魂的机会,”Allen说。“逐渐地,它发展成持续一整周的庆典,也就是现在许多学校的狂欢周。”
如今大学返校节更聚焦校友而非在校生,但传统依旧:橄榄球、尾派对、满溢的校园精神。
在这之前有类似活动吗?
Nicola指出,在密苏里大学1911年注册商标前,传统黑人高校(HBCUs)早在19世纪末就有自己的回归仪式。“对HBCUs来说,这些聚会关乎生存,”她说。“在外界排斥的黑人群体中,它们为学校筹款、保存集体记忆、建立人脉网。”
到1890年代,霍华德、菲斯克、塔斯基吉和肖大学的校友已开始回归庆祝创始人日、纪念日和宪章日。这些周末混合庆典与使命——筹款、强化社区、通过步操表演、福音早午餐和橄榄球展示黑人卓越。当霍华德大学1924年办首届“官方”返校节时,传统已积淀数十年。
“HBCUs没有创造现代返校节的概念,”Nicola说,“但他们将其重新想象成一种扎根于代际记忆、团结与欢乐的多层文化仪式。”
这传统蔓延至全国其他学校,现在大多学校每年秋季开学后不久都会办某种返校庆典。
为什么叫“回家”(homecoming)?
因为你真的在“回家”——呃,算某种意义上的。理念是校友“回家”到学校,重联朋友、传统,还有走廊飘着的Old Spice古龙水和汗味混搭的经典气息(如果我们恰好在聊高中返校节的话)。
“名字说明一切,”Allen说。“这传统邀请校友、前教职员工和退休管理员回来庆祝他们曾称为家的学校。也是在校生结识校友、搭建人脉网的机会。”
返校节何时成了高中传统?
1920-30年代,返校节概念跳出大学圈。高中开始采纳这主意,连同其他学院习俗比如字母评分制。
起初高中返校节紧密模仿大学:对擂橄榄球赛、邀请校友回归、校园舞会。吸引力很明显——它给社区(不止学生)一个秋季聚会的理由。到20世纪中,返校节几乎遍及全美高中,从乡村小镇到大城市学区。如今很难找到没有某种返校庆典的高中,2023年YouGov调查显示近半美国人参加过高中返校舞会。
这也基本是美国独有传统。欧洲看不到类似活动,那里体育通过俱乐部而非学校组织,校友文化也更少绑定单个机构。
有哪些经典返校传统?
概念走红后,全国学校开始往庆典里加自家特色。“每所学校都对返校传统有自己的改编,”Allen说。“目标是创造有趣、有意义、难忘的体验——那种让学生年复一年想回来的记忆。”
虽然大学高中共享许多返校传统,但有些在某一场景更常见。以下是一些最受欢迎——也最奇葩的:
橄榄球赛
啊,美国华丽传统的基石:戴头盔的男人们互相冲撞,人群尖叫着扔爆米花。返校节橄榄球赛传统上对擂宿敌队,通常更关乎提振校魂而非实际竞技优势(但别告诉四分卫)。Nicola指出在HBCUs,比赛本身早已不止是运动——它是风格、骄傲和社区存在的舞台。“人们不只为了橄榄而来,”她说。“他们为彼此而来。”
返校舞会
这通常是高中主活动,体育馆靠串灯、氦气球和集体期望(希望某人约会对象别做太尬的事)变身“魔法森林”或“好莱坞之夜”。和通常只限高年级的毕业舞会不同,返校节对所有人开放。所以这常是你第一次穿不舒服的鞋、笨拙慢舞、假装衬衫没汗湿的机会。
有人带约会对象去,有人组大队,还有勇者独闯——说实话这才是真·大佬操作。如果你莫名和300个同样不记得歌词的人围圈跳《Cotton Eye Joe》——加分!这是传统。
返校国王与王后
这简直是原始版高中网红!传统始于20世纪中,已进化到包含宫廷、公爵夫人等。本质是披着王冠(有时还有真·宝座)的人气竞赛。Nicola说这类仪式表面轻松,却强化了活动的社群属性。不只关乎谁票多戴冠,更关乎庆祝那些定义学校精神的人。
精神周
因为没什么比周二穿睡衣更能彰显校魂了!精神周通常包含主题装扮日如“年代日”或“双胞胎日”,并以一场大型动员会压轴。橄榄球员和啦啦队这天常穿制服到校,为周末比赛造势。
菊花胸花
德州人,这是你们的秀场!在孤星之州,返校节胸花是用丝花(通常是菊)、丝带、铃铛做的巨型胸花,有时还塞满毛绒玩具和电池灯。传统是男生送女生这种复杂胸花,用来展示她的个性、兴趣和校魂。这基本是可穿戴民间艺术。你能从细节读故事——颜色、 charm、丝带藏的内部梗。这些胸花戴去看比赛、上学和其他校友活动。(没错,通常有闪粉。超多闪粉。)
传统至少回溯到1936年,贝勒大学学生当时互换鲜菊花庆祝返校。1950-60年代,丝花替代真花求耐用,1970-80年代德州DIY文化和手工艺店爆发让胸花尺寸和创意飙升。
花车巡游
游行不止梅西百货有!许多学校造精致花车,常用皱纹纸、可疑安全协议和尖叫战歌的学生挂车上。这是混乱的欢乐祭,总有人牙套粘满闪粉。
花车通常展示校吉祥物、当年返校主题诠释,或庆祝校史、对抗和社区骄傲的场景。有些以运动队、啦啦队或本地俱乐部为特色,其他则更…创意。比如:巨型纸浆吉祥物、童话城堡或嘲讽宿敌的场景。返校节每个方面,包括游行和花车,都设计为“反映社区的丰富多样性,”Allen说。
篝火
这传统有些最古老根脉,大学自1800末就用自发校园篝火庆祝体育胜利和“驱赶宿敌”。1920-1950年代,篝火成各校返校节主打,配合橄榄球周末,常由新生搭建,有时构造成几何层级匹配毕业年。现在常含仪式性焚烧宿敌校吉祥物像。(抱歉,假虎头。)没什么比少年们点烧象征性敌人、军乐队演奏更显“校魂”了。
注:虽曾普及,但安全顾虑——最显著是1999年德州A&M坍塌惨案致12人死亡——促使许多学校重审或改革这做法。
卷纸袭屋
某些城镇传统是学生用厕纸卷返校宫廷候选人、啦啦队员和球员的房子——但显然是友爱庆祝式。话说,自2020大缺纸和厕纸涨价后,这变得较少见了。
短剧或斗舞
有些学校办年级、教师甚至全运动队间的返校对口型或斗舞赛。看校长全力模仿碧昂斯?难忘。可能创伤,但难忘。
“邀约”传统(又名HoCo提案)
“HoCo提案”崛起把校园舞会推到新表演高度。学生现在搞精心策划的毕业舞会式邀约,含标语、双关、戏服、音乐剧,偶尔还出动牲畜。(“如果你陪我去HoCo我会牛动不已。”)
过去十年返校传统怎么变的?
像大多传统,返校节进化了。近年学校更新返校节更包容、反映学生价值观变化。宫廷现常含所有性别,门票价——过去正式舞会可能$25到$75——被压低或配免费活动避免成本障碍。周活动也扩至橄榄球外,学校加节日、服务项目、才艺秀和多文化表演。
社交媒体让返校节少了几分学校活动味,多了全场大制作感。穿搭提前数月计划,照片背景板基本红毯级,“HoCo揭秘”视频比某些电影首映造势还猛。有播放列表、主题标签、还能沙发直播看动员会。当然,这全关乎美学——但Vinnakota说这也关乎 carve 那些罕见真实时刻:人们真在同一地方,看彼此而非手机。这是好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