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内瓦对决:事关重大的全球塑料条约谈判或将影响菲律宾未来  第1张

菲律宾马尼拉——塑料危机并非抽象问题。它存在于我们的洪水中、食物里、呼吸的空气里。全球每年生产超过4.62亿吨塑料,其中惊人的90%最终成为污染源。

从每年900万至1400万吨流入海洋的塑料垃圾,到已漂浮在海洋中的3660万吨存量,这些数字触目惊心。如今塑料已抵达最深的海沟、最偏远的山峰,并日益侵入人体内部。

情况还在恶化。若不采取严厉措施,到2040年全球塑料污染可能增长两倍。尽管过去五年国家和自愿措施增加了60%,污染仍上升了50%。对倡议者而言,这证明零敲碎打的应对方式无效。

正因如此,本周日内瓦的谈判代表正尝试前所未有的举措:制定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全球条约来终结塑料污染。

这场名为"第五届政府间谈判委员会第二次会议(INC-5.2)"的谈判,是三年前内罗毕启动进程的高潮——许多人认为这是人类扭转局势的最佳(也可能是最后)机会。

内罗毕诞生的使命

2022年3月2日,联合国环境大会通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5/14号决议,要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起草"包括海洋环境在内的塑料污染国际法律约束文书",涵盖塑料全生命周期:从生产设计到使用处置。

决议明确条约必须涉及:可持续生产消费;国家行动计划与进展审查;国际协议协调;科技合作与技术转让;资金支持(包括专项基金)及履约机制。

目标是在2024年底完成谈判,使条约最早于2025年生效。

条约进程回溯

2017年——联合国环境署成立专家组研究消除海洋垃圾与塑料污染方案。

2018年——政府在内罗毕和日内瓦两次会晤。多数专家建议探索法律约束协议。

2019年——区域势头增强。非洲部长承诺推动全球协议;太平洋领导人誓言阻止海洋塑料;加勒比和北欧国家通过宣言呼吁约束性条约。

2020年——商界与外交压力加大。29家跨国企业发布条约支持宣言。55国在联合国组成谈判联盟。欧盟成员国承诺推动全球公约。

2021年——民间社会动员。113国700多个NGO签署塑料条约宣言。地中海国家表态支持。小岛屿国家联盟正式要求谈判。

2022年3月——175个联合国成员国通过UNEA第5/14号决议。授权制定涵盖塑料全生命周期的法律约束条约,要求广泛参与并支持发展中国家。

2022年8月——挪威和卢旺达联合18国成立"2040终结塑料污染雄心联盟"。

2022年11-12月:INC-1——乌拉圭埃斯特角城。145多国公开支持严格全球规则。

2023年6月:INC-2——法国巴黎。134国呼吁制定覆盖生产到处置的通用规则。授权起草条约"零草案"。

2023年9月——备受期待的零草案发布。

2023年11月:INC-3——肯尼亚内罗毕。程序争议延误实质谈判;草案内容增加。

2024年4月:INC-4——加拿大渥太华。就禁止特定问题塑料达成进展,但是否纳入减产约束措施仍悬而未决。

2024年11-12月:INC-5.1——韩国釜山。条约约束性与自愿性之争陷入僵局。

2025年8月5-14日:INC-5.2——瑞士日内瓦。预定"最终"回合,被广泛视为达成有力条约的最后机会。

范围之争

谈判中浮现两种对立主张。

"全生命周期"阵营要求:设定原生塑料减产约束目标,淘汰一次性高风险产品,禁用有毒化学品,制定可重复使用/回收设计标准,确保资金技术援助。

"末端治理"阵营则主张:仅规范废弃物管理,采取自愿行动。该阵营规模较小但势力强大,常与化石燃料和石化利益结盟。

世界自然基金会警告,仅规范末端将固化塑料经济结构不平等。

中低收入国家人均塑料消费更低,却承担更高成本——每公斤塑料约150美元(高收入国家仅19美元)。全球93%塑料生产相关死亡案例发生在这些国家。

菲律宾加入高雄心阵营,6月签署《尼斯呼吁》,支持全球限产、淘汰问题塑料及化学品、改进产品设计。94国共同签署。

国内民意高度支持:绿色和平19国调查显示,菲律宾民众对限产(94%)、禁一次性包装(88%)、转向重复灌装系统(97%)支持率位居前列。

街头可见紧迫性:7月马尼拉大洪水冲来600多吨垃圾。环保组织提醒政府:"洪水是症状,塑料危机才是病因。"

菲律宾的利害关系

对这个群岛国家而言,日内瓦谈判关乎切身利益。

海洋塑料前线:每年数百万吨垃圾入海,破坏养活数百万人的珊瑚礁和渔业。渔民长期反映渔获减少、螺旋桨被垃圾缠绕。

陆地灾害放大器:台风季时,一次性塑料堵塞排水系统,加剧洪涝,使强降雨演变为持续数周的灾难。7月马尼拉洪水再次印证塑料危机与气候韧性的关联。

公共健康威胁:微塑料和有毒添加剂渗入食物链。WWF估算菲律宾每公斤塑料的终身成本是富裕国家的8倍,主因管理不善的废弃物和海洋生态破坏。

资金机制关键:UNEA5/14包含融资条款,决定条约能否从纸面落实到改变菲律宾塑料生产使用方式。

日内瓦决战焦点

最后阶段将决定条约效力:

核心争议包括:是否设定原生塑料量化限产目标(科学家视为源头治理关键);全球禁用清单范围(涉及一次性产品、聚合物、有毒化学品);产品设计标准(可重复使用/回收的全球要求);专项基金设立(发展中国家要求);履约审查机制(避免承诺沦为空谈)。

"条约面临威胁"

绿色和平菲律宾零废弃运动者玛丽安·莱德斯玛警告:"若条约不包含减产、淘汰问题塑料和有毒化学品的措施,结果将是保护企业利润而非人民健康的软弱协议。"

全球环保组织警惕行业过度影响:《卫报》披露234名石化塑料行业说客参会,某些情况下超过国家代表团人数,其中19人更嵌入代表团,引发透明度质疑。

全球焚化炉替代联盟呼吁程序改革,非洲塑料项目经理梅里莎·奈杜指出:"当无法达成共识时,需要勇气诉诸多数表决而非妥协。"

WWF总结道:"终结塑料污染近在咫尺——这份条约是一代人仅有的机会。"

日内瓦的选择,将决定菲律宾乃至全球是迎来无塑未来,还是继续深陷污染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