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讯:公立医院将设立私人病房专区。付费患者可享受个性化医疗服务并自主选择医生,同时入住更私密的病房,但收费远低于私立医院标准。
这是马来西亚最新推出的"卫生部之友"(Rakan KKM)双轨医疗计划所提供的服务。
政府强调该计划能提高公立医疗机构人员薪资并留住人才,盈余资金将用于补贴全体公立患者的医疗服务。
但该计划引发两极争议,反对者认为不应动用公共医疗资源开展此项服务。
专家呼吁政府需详细说明如何避免加重本已紧张的公立医疗体系负担。
专家向《亚洲新闻台》表示,卫生部还应消除公众对可能加剧医疗资源分配不公及变相私有化的担忧。
尽管如此,部分人士认为这是马来西亚公立医疗体系必要的改革。当前体系收费过低难以为继,且薪资水平无法与私立机构竞争。
据卫生部官网显示,门诊与专科诊费分别为每次1令吉(0.24美元)和5令吉。
马来西亚公共卫生组织Vital Signs成员曼维尔·维克多表示:"虽非完美方案,但必须确保医生获得合理报酬——他们从事的是救死扶伤的工作。"
"但政府提出构想时需同步公布实施细则,目前各界都在质疑这个计划。"
首相安瓦尔·易卜拉欣去年十月公布2025年预算案时首次宣布该计划,强调需增强公立医疗体系的自主性与可持续性。
初期将拨款2500万令吉,在"需求量大且设施完善"的政府医院率先实施。
该计划将引入政府关联投资公司(GLIC)共同"为患者提供可负担的付费医疗服务"。
运营主体为财政部全资拥有的私人有限公司。
这意味着政府将通过直接持股或GLIC投资保持控制权。
卫生部官网声明,服务定价将"高于成本价以增加公立体系收入",但"低于现有私立医院收费标准"。
据报导,今年第三季度将在赛城医院、布城医院、沙登苏丹伊德里斯沙医院及国家癌症中心四家机构试点。
争议在七月达到高峰,卫生部长祖基菲里·阿赫迈德称付费患者可优先接受非紧急手术。
医疗政策媒体《CodeBlue》引述其7月7日发言称:"公立医院非紧急手术需等待6-7个月,付费患者可通过新计划获得更快服务。"
尽管部长强调急诊服务仍将公平开放,但仍引发强烈反弹。
公共医疗资源用于私营服务?大马医药协会指出,关键争议在于可能造成医疗资源分配不公。
会长卡尔温德·辛格·凯拉声明:"公众担忧富裕阶层可能通过此模式在公立机构获得优先服务。"
"监管机制亦存疑——作为政府项目,需确保其透明度、问责制及医疗标准合规性。"
社交媒体用户批评该计划为富人打造双轨制,其所有权结构模糊了私有化实质。
推特用户贾法尔·伊斯梅尔写道:"财政部设计的方案无视公立机构已超负荷的现状,竟预期付费患者可优先于贫困民众。"
吉隆坡智库Galen中心首席执行官阿兹鲁·莫哈末·卡里布指出,少数人的优先权将影响大众就医。
他向《亚洲新闻台》表示:"若公立患者需与付费患者竞争相同资源,这违背公平原则。"
"解决之道是确保该计划拥有独立于公立体系的设施、服务及人员。"
国库研究院公共卫生研究员伊利亚娜·慕克里兹指出,马来西亚公立医疗体系确实面临严重人力短缺。
2024年护士缺口预计超13万人,部分州属护民比达1:417,远超全国平均1:282。
"在现有人员紧缺情况下,能否满足付费患者需求令人忧虑。"
值得注意的是,该计划是2007年全额付费患者计划(FPP)的升级版。原计划因公立医院承载力不足未能推广,目前规模已缩减。
何为全额付费患者计划?FPP计划旨在防止专科医生流向私立机构,收入由医生与政府分成。
伊利亚娜在媒体撰文指出,该计划患者可自选专家并使用头等设施,费用仍显著低于私立医院。
例如在士拉央医院,剖腹产费用为3000-5000令吉,私立医院则需6000-15000令吉。
普通患者三等、二等及头等病房费用分别为100令吉、400令吉和1200令吉。
类似双轨制见于澳、法、英等国。新加坡公立医院医生也可在私立机构执业。
虽能减少人才流失并增加收入,但2023年研究显示FPP医院面临资源调配难题。
《CodeBlue》报导,十家FPP医院中至少三家已停运,余下集中于巴生谷及婆罗洲地区。
Collapse Expand伊利亚娜指出,2019年FPP仅占卫生部接诊量的0.13%,"对公立患者影响有限"。
化名阿蕾莎的妇女向《亚洲新闻台》表示,2017年在双溪毛糯医院通过FPP进行剖腹产多付数千令吉值得。
"作为情绪不稳定的待产妇,私人病房提供了极大帮助。"这位44岁主妇说。
她认为新计划能为有特殊需求者提供更多选择,但须确保普通患者不受影响。
"若避免削减常规服务,应不会产生问题。"
伊利亚娜指出,新计划虽尝试解决FPP问题,但成效尚待观察。
与FPP不同,财政部支持确保部分收益将反哺医疗体系,且全体医护人员均可获益。
FPP仅向专家支付报酬,余款纳入综合基金而非医疗专项。
"但需警惕盈利动机不可凌驾于全民医疗宗旨之上。"她补充道,"必须设定严格配额限制。"
留住公立医疗人才伊利亚娜认为最大优势在于留住专家,澳英法等国双轨制已印证此效果。
"目前马来西亚公立专家已利用弹性时间在私立机构兼职。"她指出,新计划可使其在公立体系内创收。
卫生部强调参与属自愿行为,不影响未参与者的权益。
Vital Signs曼维尔指出需明确"额外时间"定义,部分心脏科专家现每日工作至晚10点处理积压病例。
曼维尔认为该计划对留住人才"确有必要",指出马来西亚拥有世界级专家却因1令吉诊费难以获得合理报酬。
"他们处理最复杂病例却无法获得相应报酬,这不公平。"他说,"大量医生因此转投薪资高5-10倍的私立机构。"
医疗管理者杰森·庄(33岁)向《亚洲新闻台》表示,现行公立医疗收费"低得离谱",新计划是可持续发展途径。
针对公平性质疑,他指出权贵阶层本就享有特权,但需防范全面私有化风险。
"支持政府探索可持续方案,但全面私有化将危及B40群体及长者。"他使用低收入群体官方术语强调。
曼维尔强调需防范VIP患者在工作时间插队等滥用行为。
患者需明确涵盖项目、溢价幅度及保险覆盖范围,医护人员需知悉执业细则与报酬标准。
他表示:"细节决定成败,必须极其清晰地制定规则。"
改善沟通机制伊利亚娜承认公众对新计划运作机制存在"大量疑虑"。
"私人有限公司"的标注加剧公众不安,反映卫生部长期存在的沟通策略缺陷。
她建议通过公众宣讲会阐明目标与机制,并保持治理透明度。
"需定期监测并向公众公开财务报告,避免沦为营利工具。"
卫生部长祖基菲里7月13日在推特发文,强调在高医疗通胀环境下该计划提供"优质平价服务"。
他表示将建立价格基准机制调节医疗通胀,并为GLIC股东创造合理回报。
但Galen中心阿兹鲁认为预期初期产生交叉补贴收益"过于乐观"。
2500万令吉启动资金在四家医院运营将"快速消耗"。
"共享诊断设备与药物将导致公立资源反向补贴私营服务,违背计划初衷。"他说。
"专业人员有限,服务范围受限,对抑制医疗通胀作用存疑。"
他呼吁卫生部应向医疗界、公民组织及媒体完整披露细节,而非通过社交媒体零散发布。
"如此重大的制度变革缺乏透明度与公众咨询,令人不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