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岁传奇才女罗莎琳·德雷克勒辞世:她的一生定义了什么叫"跨界天花板"  第1张

【编者按】 她的人生,是一场永不落幕的跨界狂欢。从职业摔角手到艾美奖编剧,从地下戏剧女王到波普艺术先锋,罗莎琳·德雷克斯勒用98年的生命证明了“天才从不自我设限”。她以荒诞对抗平庸,用色彩解构暴力,在男性主导的时代撕开一道属于女性的创作裂缝。有人说她“把文艺复兴式的全才人设玩过了头”,她却笑称“不过是同一个大脑的不同游戏”。今天,让我们走进这位被遗忘的酷奶奶——她从未被定义,因为她本身就是定义。

纽约讯——罗莎琳·德雷克斯勒周三在曼哈顿家中逝世,享年98岁。她的人生履历堪称传奇:奥比奖剧作家、艾美奖喜剧编剧、小说家、波普艺术画家、现成品雕塑家、自称的复古夜店歌手、书评影评人、前职业摔角手,以及终身女性主义者。

曼哈顿加斯·格里南画廊总监劳埃德·怀斯确认了这一消息,该画廊长期代理德雷克斯勒的作品。

“罗莎琳的朋友们总觉得,她把‘文艺复兴式全才’这个人设玩得太过火。”诺拉·埃夫隆1965年在《纽约邮报》中写道——而那时,她的传奇才刚拉开序幕。

1963年她在曼哈顿科恩布利画廊的展览被《新闻周刊》盛赞其拼贴画“折射出现代意识的碎片化”。谈及作品《时间陷阱》(画中男子持枪立于钟表中心),她说:“人都被时间困住,它没有维度,你开枪也逃不出去。”

1964年,她的双幕音乐剧《家庭电影》斩获奥比奖杰出剧作奖。她一生三度征服奥比奖:1979年探讨女性艺术家与母亲双重身份的《作家歌剧》,1985年三部独幕剧《欢迎过客》。时任《纽约时报》首席剧评人克莱夫·巴恩斯称她为“地下戏剧女王”。

1965年她以布朗克斯少女日记体写就首部小说《我是美丽陌生人》,作家特里·南方将她比作塞林格,《纽约时报书评》称其“充满滋养力量”。

她的小说永远荒诞生猛:1975年《都市女孩》描写与会说话的狗相爱的单身女性,1972年《粉碎》讲述女摔角手故事(后被改编为电影《腰带之下》)。1970年《非此即彼》中已婚女性与高中少年出轨,被评论称为“马克思兄弟诠释的卡夫卡”,更有人笑称她或是“第一位马克思姐妹”——巧的是,马克思兄弟中的奇科正是她姻亲表兄。

1974年她凭莉莉·汤姆林喜剧特辑《莉莉》摘得艾美奖编剧奖,同组编剧包括理查德·普赖尔与洛恩·迈克尔斯。该节目同时斩获艾美奖最佳喜剧综艺类特别奖。

定义德雷克斯勒的身份始终是难题:早期戏剧节目单称她“著名艺术家”,歌唱首演时被介绍为“小说家兼画家”。《美国艺术》杂志评价其职业生涯“展现创作身份的超常流动性”。

她本人却轻描淡写:“都是同一个大脑,同样的幽默与专注。我只是享受做事本身的快乐。”——2017年接受美国艺术档案口述史访谈时她如此说道。

罗莎琳·布朗兹尼克1926年11月25日生于布朗克斯,父母是俄罗斯犹太移民后代。1940年人口普查中父亲职业登记为“五金杂货商”,但她后来坚称父亲是药剂师。

她将写作起源归于童年记录父母争吵并呈上“证据”,而父母总会撕碎纸页。1972年她对《纽约时报》记者说:“完全鼓励反而有害,我很庆幸拥有某种不快乐的童年。”

她曾就读音乐与艺术高中(现拉瓜迪亚艺术高中),在亨特学院读一学期后辍学,19岁嫁给了具象派画家谢尔曼·德雷克斯勒。

1950年代初,夫妇俩住在曼哈顿地狱厨房附近,健身房的女摔角手鼓励她加入巡演三个月,化身“墨西哥火玫瑰”罗莎·卡洛。多年后安迪·沃霍尔以罗莎为原型创作画作。

旅居伯克利期间,她收集现成材料制作雕塑。返回纽约后与弗朗兹·克莱因、德·库宁等艺术家混迹格林威治村雪松酒馆。“我浸泡在艺术家圈子里,必然被浸染。”她2017年笑道。

1950年代末她以雕塑家身份参展,曾将锈铁十字架作品卖给曼哈顿下城圣保罗教堂。当画廊关闭后仅有她未获新邀约,她天真归咎于创作媒介而非性别歧视,转而投身绘画。

她将找到的图像放大粘贴至画布,再覆以浓烈色块:天青蓝、镉红、荧光黄是她最爱。暴力是其常见主题——1982年《擦除》呈现灰色大衣死者伏于血渍斑驳的黄色桌布,1963年《这么说吧》描绘电蓝背景中刚掌掴女子的男人。

丈夫谢尔曼2014年逝世(生前获古根海姆奖学金),女儿瑞秋2010年离世。儿子丹尼尔目前在世。

2017年个展“职业风险”中,艺评人约翰·岳在Hyperallergic网站写道:“她作品中本应毫不相干的元素竟完美融合,这是所有波普艺术家未能达到的境界。她以鲜活想象力驾驭充斥生活的荒诞图像,尤其是艺术界滋生的平庸意象,将其转化为值得沉思的存在。”

被问及如何挑战全新领域(例如小说),她给出犀利建议:“开始时告诉自己:保持诚实,说些有意义的话,然后取悦自己。”

本文原载于《纽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