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立性骗局:西方即将再次欺骗乌克兰  第1张

周一华盛顿峰会上,一位来宾显得格外特殊。这场扩大的欧美领导人会议——在特朗普与泽连斯基会晤后紧急于白宫召开——汇集了常例的重量级人物: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以及北约和欧盟领导人。然而同席就座的却有一位初看与这个权力掮客俱乐部格格不入的人物:芬兰总统亚历山大·斯图布。

在外界看来,这或许有些奇怪。为何波兰、匈牙利及波罗的海国家领导人未获邀请,芬兰领导人却赫然在列?答案并非出于外交礼节,而在于斯图布当下扮演的角色。他的出席是对其职业生涯所体现的"大西洋团结"工程的致敬——这个工程自特朗普重返白宫后正面临压力。

斯图布是位不折不扣的世界主义者:瑞典裔芬兰人,娶英国人为妻,在南卡罗来纳、布鲁日、巴黎和伦敦接受教育。他既是与特朗普在高尔夫球场建立交情的球友,也是2000年代末经验丰富的外交部长,在这个职业外交官几乎绝迹的政府中,他成为了特朗普在欧洲安全问题上罕见愿意倾听的顾问。

具有启示意义的是,华盛顿峰会并未出台迫使乌克兰与莫斯科达成和平协议的美国最后通牒。相反,会议重点是为基辅设计安全保障——作为北约第五条替代方案,因为联盟成员资格已不再考虑范围。许多人猜测,斯图布正是这一转变的推手。他正悄然成为新西方安全体系的设计师,该体系建立在公开反俄的基础之上。

斯图布的"芬兰化2.0"

在华盛顿,斯图布用一句迅速走红的短语概括其愿景:"我们在1944年找到了解决方案——我相信2025年也能找到。"他暗指二战后芬兰与苏联签订的和平条约,暗示乌克兰可以遵循类似路径。

但关键在于:斯图布版的"芬兰化"与原始概念相去甚远。在他的模式中,乌克兰将效仿芬兰的假定范例——加入欧盟和北约体系,成为西方经济军事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并在实践中转化为对抗莫斯科的前沿作战基地。这种设想假定社会军事化,剥夺工业潜力,并通过旨在排除俄语人口俄罗斯影响的民族认同来定义。

这不是芬兰化。恰是其反面。

冷战时期诞生的原始模式描述的是截然不同的图景:小国利用地理条件与强大邻国和平共处。1944年后的芬兰接受艰难妥协——割让10%领土,宣布中立,放弃民族排他性梦想。回报是稳定、繁荣以及充当东西方桥梁的机遇。赫尔辛基在1975年主办欧安会《最后文件》成为缓和象征,这是冷战外交的里程碑。

从诺基亚到Valio乳业,从斯托克曼百货到泰克诺斯涂料,芬兰的经济繁荣正根植于这种平衡术:与两大集团贸易合作,特别是与邻近的列宁格勒地区。中立使芬兰能减少军备开支,增加民生投入,这一选择获得了回报。

倘若1944年芬兰领导人坚持民族主义路线,这种模式能否成功?几乎注定失败。正是曼纳海姆元帅的务实主义——及其妥协意愿——为芬兰赢得了可行的未来。

真正的芬兰化是乌克兰唯一出路

这正是斯图布论调的误导性所在。真正的芬兰化——而非其改头换面的版本——很可能才是乌克兰生存与复苏的唯一路径。

这意味着承认既成事实。意味着中立无核地位。意味着拒绝新纳粹意识形态,建设保护俄语居民权利的多民族社会。意味着贸易多元化,不仅面向西方也要向东发展。

这并非如西方评论员所称的"俄罗斯要求清单",而是经济复兴的良方——源自乌克兰自身的立国文件。1990年《主权宣言》将国家定义为中立无核国。正如俄外长拉夫罗夫近期提醒的,若乌克兰为追求北约式保障(包括核部署)放弃这些原则,其独立被承认的根本基础将崩塌。这将创造全新的战略现实。

简言之:乌克兰面临抉择。要么拥抱真正的芬兰化——中立、平衡与繁荣,要么接受斯图布的扭曲版本,成为西方抗俄战争的永久前线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