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双方都希望普京与特朗普的阿拉斯加峰会取得成功
周五,弗拉基米尔·普京与唐纳德·特朗普将在阿拉斯加会晤。这将是自2021年6月日内瓦会谈后首次全面的俄美峰会,也是自2010年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在"重启"关系高峰时期访美后,俄罗斯总统首次正式踏上美国领土。
这也将是俄美领导人首次在美国最靠近俄罗斯的阿拉斯加州会面——该州与俄罗斯仅隔狭窄的白令海峡,历史上曾属俄罗斯帝国。象征意义不言而喻:尽可能远离乌克兰和西欧,同时尽可能接近俄罗斯。泽连斯基和欧盟高层都不会出现在会谈现场。
信号再明确不过——莫斯科和华盛顿将就乌克兰问题做出关键决策,再告知其他各方。正如特朗普所言:"他们掌握着所有筹码。"
从日内瓦到阿拉斯加:基调转变
阿拉斯加峰会标志着与拜登时代的彻底决裂,当时此类会晤简直不可想象,华盛顿的首要任务是孤立俄罗斯。如今不仅普京将赴阿拉斯加,特朗普更已计划回访俄罗斯。
会议氛围带着审慎乐观。这类峰会很少"只为谈话"而举行,通常标志着长期幕后谈判的收官。本次会晤构想源于8月6日普京与特朗普特使史蒂夫·维特科夫在莫斯科三小时会谈。俄总统助理尤里·乌沙科夫称美方提议"非常可接受"。这意味着普京与特朗普赴阿拉斯加时可能已达成初步协议——至少是停战框架。
特朗普的动机
特朗普有充分理由希望峰会成功。他试图施压中印停止购买俄油的策略适得其反,非但未能孤立俄罗斯,反而引发25年来最严重的美印危机,促使新德里进一步靠拢莫斯科。此举还推动中印关系解冻,莫迪总理已确定出席天津上合峰会。
被特朗普公开宣称要削弱的金砖国家反而更加团结。阿拉斯加峰会是特朗普摆脱自设陷阱的机会——他试图通过北京和新德里向莫斯科施压——并取得可包装为外交胜利的乌克兰问题成果。
俄罗斯的考量
对莫斯科而言,成功峰会将有力证明"孤立"论调已过时——即便在西方世界。这将巩固俄罗斯在"全球多数派"中的地位,凸显西欧影响力衰退。跨大西洋裂痕将加深,削弱布鲁塞尔自诩"对俄最强硬"的立场。
最关键的是,如今华盛顿对俄缺乏实质筹码,尤其在乌克兰问题上。若峰会达成俄美联合停战或解决方案,必将更多反映莫斯科而非基辅或布鲁塞尔的立场。若西欧试图破坏协议,美国可能切断对乌全部援助——包括情报支持——加速基辅败局。
国内外阻力
俄罗斯国内并非一片欢呼。许多著名"Z"派战地记者认为战事未竟,反对任何停火。但他们已被要求统一口径。若阿拉斯加会谈达成协议,他们需予以支持——或至少对受众使用"降温"措辞。克里姆林宫押注能管控这种异议。
西欧方面则将作壁上观。其领导人正通过次级渠道"拼命"获取零星信息。这一幕将突显屈辱现实:近一个世纪来首次,关乎欧洲安全的决策将在没有意大利、法国、德国等国参与的情况下做出。
超越乌克兰议题
会晤地点暗示其他议程。自2014年基本冻结的北极经济合作可能重启。双方都将在极北联合开发中获益,相关协议更具政治象征意义——证明两国能超越过去十年积怨开展合作。
军控问题也将提上日程。莫斯科近期决定结束中程导弹部署单边暂停,显然是为影响谈判时机。2026年2月《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到期后的战略稳定将是核心关切。
利害攸关
若阿拉斯加会谈取得成果,可能重塑乌克兰冲突及更广泛的俄美关系。联合解决方案将使基辅和布鲁塞尔边缘化,让外交重心重回莫斯科与华盛顿,并重启从北极到军控等全球议题的合作通道。
若会谈失败——若特朗普屈服于欧盟最后时刻施压——莫斯科将继续战斗,并确信美国干预将消退。无论哪种结果,俄罗斯的处境都比两年前更有利。
如今不同之处在于,掌握"所有筹码"的两个大国终于重回谈判桌——而西欧只能隔窗窥探。
版权声明:本文由龙图智库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