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 > 正文内容

公司的碳信用引发对未经证实的对抗全球变暖海洋技术的质疑

admin2025-07-11 16:16商业19

初创公司Gigablue今年高调宣布达成历史性里程碑:售出20万碳信用额度,用于资助其宣称的对抗气候变化突破性技术。

这家由以色列企业家团队三年前创立的公司表示,他们设计的颗粒物在海洋中释放后能将碳封存在海底。Gigablue声称其工作通过"利用自然力量",将直接拯救地球。

但外界科学家因该公司信息披露不足感到沮丧,认为Gigablue技术是否如描述般有效仍存重大疑问。这些质疑凸显了建立在低监管与高承诺基础上的行业矛盾——以及诱人的盈利机会。

意大利活动策划师Jimmy Pallas去年与Gigablue达成协议。他表示相信该公司兑现了承诺——通过海洋颗粒物抵消近期千人活动的交通、餐饮及电力碳排放。

Pallas将Gigablue的服务比作"额外垃圾桶",用于丢弃不需要的碳排放。

"就像使用垃圾桶——我不会跟踪垃圾车去向,"他说,"我选择相信他们。"

"数十万碳信用额度"

Gigablue对碳清除未来怀有宏伟愿景。公司原名"Gigaton",源自科学家提出的每年需从大气中清除十亿吨二氧化碳以减缓全球变暖的目标。

该公司去年在南太平洋开始试验,表示将与各国政府合作创建"封存区"—海洋专属区域按季节释放颗粒物"脉冲"。

Gigablue称其方案价格亲民—专为吸引投资者设计。

联合创始人Ori Shaashua表示:"每次海洋作业都能产生数十万碳信用,未来数年我们将持续扩大规模。"

过去十年日益流行的碳信用,象征着从大气中清除一吨二氧化碳。理论上,购买企业无需自身减排即可缩小碳足迹—例如通过付费植树或空气捕碳。

目前仅少数国家要求本土行业购买碳信用。包括微软、谷歌在内的大多数企业属自愿购买。

这些信用额度资助了Gigablue等致力气候危机的初创公司,但也面临监管不均、科学复杂及部分欺诈案例等问题。

Gigablue的20万信用额度承诺给航空业绿色实践投资新企SkiesFifty。追踪网站CDR.fyi显示,这是海洋气候初创企业迄今最大交易,占去年海洋碳信用销售额过半。

这可能加速公司发展。Shaashua称今年目标实现每吨颗粒物捕获十吨二氧化碳。按此速率,Gigablue将在海洋投放至少2万吨颗粒物。

Gigablue未透露交易金额,SkiesFifty团队拒绝对此置评。多数碳信用单价数百美元—但公司官网图表显示其价格几乎低于市场上任何其他碳捕集形式。

拯救世界的使命

这家初创公司源自四位科技行业创业者的构想。领英资料显示,CEO曾任职在线杂货初创公司,COO曾任农业科技公司SeeTree副总裁(该公司融资6000万美元为农户提供树木数据)。

常代表公司露面的Shaashua称专长于用AI创造积极影响。他联合创立过追踪COVID-19暴露风险的数据公司,并领导过收集汽车里程与交通模式的自动驾驶初创企业。

"三年前我决定将相同模式应用于气候领域,"Shaashua说。

他表示在指导下,Gigablue基于数十项指标创建了AI驱动的海洋"数字孪生",用以确定颗粒物投放位置。

首席技术官Sapir Markus-Alford 2021年获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学士学位,不久后参与创立Gigablue。

Markus-Alford称其求学及最终加入源于全球潜水旅行中目睹珊瑚白化等温水效应。

"我意识到对海洋最好的帮助就是清除CO2,"她说。

Gigablue发言人未回应其他创始人是否持有海洋学或环境科学研究生学位,但表示团队共拥有46个生物学、化学、海洋学及环境科学博士学位。Markus-Alford说明该数字包含外部专家及"所有支持者"。

Shaashua称公司已从以色列扩展至纽约和新西兰枢纽。

招聘社交媒体中,Gigablue员工呼吁申请者"加入拯救世界的使命!"

海底碳封存

Gigablue专利颗粒物旨在海洋漂浮数日促进藻类生长后快速沉底实现碳捕集。

"我们是碳电梯,"Shaashua说,"将碳从表层输送至底层。"

藻类(亦称浮游植物)因生长时吸收水中二氧化碳长期受气候科学家关注。若藻类沉入深海或海底,Gigablue预计碳将被封存数百至数千年。

终极目标是大幅降低二氧化碳浓度,使海洋通过从空气中吸收更多CO2重新平衡大气。此举将缓解气候变化,但尚处科学家积极研究阶段。

创始人称公司工作受自然启发且"非常非常环保"。Shaashua表示颗粒物及沉降方法只是重现自然"亘古已有"的过程。

Gigablue去年3月在地中海完成首次颗粒物沉降试验。

随后两次南太平洋航行中,公司在新西兰海岸释放60立方米(约两个集装箱)颗粒物。

保密材料配方

尽管达成多项商业协议,Gigablue仍未公开颗粒物成分。部分原因是公司称将针对不同海域季节定制不同颗粒。

"这是专有技术,"Markus-Alford说。

文件透露了可能成分。根据许可信息,Gigablue去年新西兰首次试验使用了纯蛭石颗粒—一种多孔黏土常见于盆栽土。

第二次试验颗粒含蛭石、岩粉、植物蜡及锰、铁元素。

去年公布的专利显示颗粒物还可能含棉花、稻壳、黄麻等数十种材料,以及聚酯纤维等合成成分。颗粒含多种粘合剂及多达18种化学物质与金属,从铁到镍到钒。

未说明未来设计情况下,Markus-Alford称颗粒物符合要求:"所有材料均天然、无毒、无害且存在于海洋中。"她拒评棉花或稻壳使用可能,但强调不含塑料。

被问及通常需陆地开采加热膨胀的蛭石时,Markus-Alford称河流与侵蚀会将包括蛭石在内的大多数物质带入海洋。"陆地存在的几乎一切都能在海洋中找到,"她说。

公司表示已委托环境机构验证颗粒物对贻贝、牡蛎等数千生物的安全性。未来颗粒物材料均将获得当地政府批准。

Shaashua称颗粒物温和到对海洋零影响。

"我们不会改变海水化学或生物特性,"他说。

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资深科学家Ken Buesseler研究海洋生物碳循环数十年,虽对Gigablue方案感兴趣,但认为颗粒物不改变海洋的说法"几乎难以置信"。

"他们投入海洋的物质与海水溶解二氧化碳之间必须存在关联,才能称之为"有效","Buesseler说。

Buesseler共同领导非营利科学家组织探索藻类碳捕集潜力。该组织定期举办论坛,Gigablue四月曾参与展示。

"我离开时疑问比答案多,"Buesseler说。

科学家质疑

多位非关联科学家向美联社表示,难以理解技术信息公开极少的公司如何能达成20万碳信用交易。

他们指出方法成功与否取决于颗粒物藻类生长量及深海沉降量。迄今Gigablue未发布任何相关研究数据。

丹麦技术大学海洋生态学教授Thomas Kiørboe与塔斯马尼亚大学研究藻类碳循环的海洋学家Philip Boyd质疑藻类在颗粒内部能否获得足够光照。

Kiørboe认为颗粒更可能吸引饥饿细菌。

"典型浮游植物不在表面生长,也不在颗粒上定殖。对多数藻类生态学家而言,这想法很荒谬,"他说。

Boyd指出Gigablue宣称的颗粒沉降速率(每小时百米)可能在快速下沉过程中剥离藻类。

部分颗粒或被鱼类吞食—限制碳捕集效果,并引发对海洋生物影响的疑问。

Boyd希望看到藻类生长的实地数据,以及证明颗粒物促使海洋吸收更多大气CO2的证据。

"这些是极其复杂的难题,尤其生物学部分,我认为全球尚未有人解决,"他表示。

环保组织OceanCare资深海洋气候科学家、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研究员James Kerry持续关注Gigablue工作。

"现状是一家初创公司在技术未经验证情况下,提前出售大量碳信用,"他说。

Gigablue声明称细菌消耗颗粒物影响微小,其测量会考虑沉降过程中的藻类或颗粒损失。

公司指出新西兰重要科研机构已认可其方法。Gigablue聘请国有公司国家水与大气研究所审核多版方法草案。

该所首席海洋科学家在致Gigablue官网的信中表示,团队确信公司工作"科学可靠"且碳封存测量方法严谨。

目前Gigablue方法是否成功不由监管机构判定—而由另一家私营公司决定。

新兴市场

Puro.earth是服务碳信用市场的数家注册机构之一。

在监管缺失与气候初创公司可能夸大影响的背景下,这些机构旨在核证实际碳清除量。

芬兰Puro.earth成立七年来已核证超百万碳信用,但大多来自陆地项目。近期才开始制定海洋标准。

部分原因是海洋碳信用交易最新兴起。数十家海洋初创企业涌入行业,信用销售额从2021年2000激增至去年超34万(含Gigablue交易)。

但海洋仍是运营业务或监测研究的高成本险境。部分海洋初创公司在完成工作前就已出售信用并倒闭。缅因州初创企业Running Tide通过沉没木屑与海藻清除大气碳,去年突然关闭(尽管获投资者5000万美元支持),导致约7000碳信用无法兑现。

六月,Puro.earth发布核证Gigablue工作的草案方法(与Gigablue协商制定)。最终确定后,Gigablue将按宣称的每吨二氧化碳清除量向注册机构付费。

Puro.earth标准主管Marianne Tikkanen表示,虽该方法与Gigablue合作设计,但期待其他初创公司采用相同路径。

"我们希望更多参与者能推动市场发展,"她说。

未来之路

新西兰政府会否批准Gigablue提议扩建的"封存区",或公司是否转向其他国家,仍有待观察。

新西兰环保部门目前将Gigablue工作视为研究—无需正式审查或公众咨询。该机构声明称无法评论将如何处理未来商业申请。

但与许多气候初创公司类似,Gigablue在研究期间已参与碳信用销售—不仅达成大额交易,也有小规模协议。

意大利商人Pallas称去年订购22碳信用以抵消11月活动的排放。他表示Gigablue免费提供—但未来会付费购买。

Pallas寻求碳信用因目睹身边气候变化迹象,并预期意大利未来将加强企业脱碳要求。选择Gigablue因其规模:"他们拥有数量优势,"他说。

当局如何看待Gigablue日益增长的商业活动,可能关联到禁止特定海洋气候操作的国际条约。

十多年前,包括新西兰在内的数十国同意不应允许任何涉及海洋铁释放的商业气候工程(即"铁施肥"技术)。仅允许无经济收益前景的研究。

铁是刺激藻类生长的关键元素,存在于Gigablue十月在太平洋投放的颗粒物中。多篇科学论文担忧大规模铁施肥会耗尽海洋重要养分并危害渔业。

该公司否认与铁倾倒有关,称其颗粒物不直接向水中释放铁且不会造成失控藻华。

"我们并非海洋施肥,"Markus-Alford说。

"事实上我们将铁施肥视为需避免的参照物,"Shaashua说。

但Puro.earth用于核证的草案方法指出许多与铁施肥相同的担忧,包括破坏海洋食物网。

其他接受采访的科学家认为两者存在明确关联。"若使用铁刺激藻类生长,"OceanCare科学家Kerry说,"就是铁施肥。"

目前科学担忧似乎未影响Gigablue买家。公司已计划新西兰下一次研究航行,希望今秋释放更多颗粒物。

"他们出于善意,我也是,"Pallas谈及对Gigablue的支持,"迟早我会飞往新西兰,乘船亲眼见证他们的成果。"

本报道获沃尔顿家族基金会资助。美联社对所有内容全权负责。

__

联系美联社全球调查团队:[email protected] 或 https://www.ap.org/tips/

版权声明:本文由龙图智库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51qnews.com/202507/883652.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江苏三地新增31例感染者 疫情最新通报

江苏三地新增31例感染者 疫情最新通报

苏州疫情防控最新通报:网传"20号封城"系谣言近日,网络上流传关于"苏州将于20号封城"的消息引发市民关注。记者就此向苏州市有关部门核实,确认该消息为不实信息。苏州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顾海东明确...

评论:我从不从黄牛手里买演唱会门票,你也不应该这样做

评论:我从不从黄牛手里买演唱会门票,你也不应该这样做

新加坡:当韩国流行音乐团体2NE1去年宣布重组巡演时,我欣喜若狂。该组合于2016年解散,当时我才18岁...

国内疫情最新:31省区市新增2例境外输入病例

国内疫情最新:31省区市新增2例境外输入病例

全国多地疫情出现反弹 大连成近期本土病例主要集中地根据国家卫健委最新通报,11月16日全国31个省区市新增本土确诊病例8例,全部集中在大连市。这一数据再次凸显大连作为当前疫情防控重点地区的特殊地位。近...

北京三地疫情风险升级 防控措施再度收紧

北京三地疫情风险升级 防控措施再度收紧

北京市永定路街道升级为高风险地区 全市43个中高风险区分布图公布北京市疫情防控工作最新通报显示,海淀区永定路街道已正式调整为高风险地区。根据最新统计,全市目前共划定43个中高风险区域,涉及多个城区。永...

最新疫情数据实时查询:掌握全国动态

最新疫情数据实时查询:掌握全国动态

2023年全国艾滋病疫情数据发布 性传播仍是主要感染途径根据最新发布的2023年全国艾滋病统计数据,我国多个省份的艾滋病疫情呈现特定人群集中感染的特点。数据显示,性传播仍然是艾滋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其...

唐山疫情最新动态:今日新增病例及防控措施速览

唐山疫情最新动态:今日新增病例及防控措施速览

石家庄疫情防控与唐山发展现状专题报道近日,河北省多地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引发关注。记者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为您梳理最新动态。【烂尾楼处置方案明确】抗原政府接管后怎么处理对于这种乱尾楼,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