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道德选择还是'弗兰肯斯坦'食品?实验室培育肉已登陆澳大利亚
正值工作日的午餐高峰时段,悉尼CBD热门餐厅"迈克厨房"的食客们成为全国首批尝试这种新奇料理的幸运儿。
名厨迈克·麦克尼尼备受推崇的酸面包,如今搭配着所谓的"培养日本鹌鹑酱"一起供应。
"我们将培养鹌鹑肉融入黄油。如果你喜欢浓郁的禽类风味,这种面包抹酱的口感会令你惊喜。它美味得近乎鹅肝酱,"麦克尼尼介绍道。
但究竟什么让它如此特别?
原来,黄油中的鹌鹑肉并非来自农场,而是产自悉尼内城区亚历山大市的一家工厂,距离餐厅约20分钟车程。
培养肉的生产过程是从动物(本案中是鹌鹑)身上提取少量细胞,在生物反应器中培育,最终制成肉类产品。
"这是我35年厨师生涯中首次见证全新食品品类面世。这确实令人振奋,是划时代的食品创新,"麦克尼尼表示。
食客们的评价如何?
常客安杰洛形容它"非常美味"。
"我认为这相当大胆前卫。作为行业新事物,我很高兴能率先体验,"他说。
另一位顾客本杰明·希南告诉SBS新闻:"我十分欣赏这种创新理念,期待在更多菜单上看到它的身影。"
培养肉:从细胞到牛排的蜕变
从星级餐厅到普通酒馆,全澳已有约十二家餐饮场所开始供应培养鹌鹑肉。本月底前还将有十余家餐厅将其列入菜单。
这项创新源自澳大利亚初创企业Vow,该公司于今年六月成为国内首个获准销售培养肉的企业。
实验室培育肉最早明年就能登陆澳洲超市。食用安全吗?
此前经过澳新食品标准局长达两年的审批流程。Vow首席执行官艾伦·丁斯莫尔强调,公司并非意图取代传统肉类。
"我们的产品独树一帜——既非植物基,也不复制现有牛肉等肉类。我们采集不同动物的细胞进行培育,创造全新食品品类,"她向SBS新闻解释道。
丁斯莫尔介绍,鹌鹑细胞在类似啤酒厂使用的大型不锈钢生物反应器中培育。
"我们从动物身上提取活体细胞,置于营养液培养。最终就能收获这些细胞,"她说明道,"可以类比制作奶酪时撇取乳清的过程。"
虽然该产品本月才在澳洲首发,但全球首个批准培养肉销售的新加坡已上市一年。
为何选择工厂化生产食品?
莫纳什大学生物技术客座教授保罗·伍德分析:"对部分人而言是出于动物保护,另一些人则看重环保价值,认为这是更可持续的食物生产方式。"
"也有人单纯追求新奇饮食体验。因此营销角度呈现多元化,"他补充道。
但伍德指出,在该产业未实现规模化前,其可持续性仍难定论。
"工厂化生产确实节省土地和水资源。但能源消耗方面,由于工艺密集,可能反而不及传统养殖可持续,"伍德表示,"必须完全使用可再生能源。即便如此,相比牧场养殖仍显耗能。"
他认为成本和营养也是挑战:"营养价值恐怕难敌天然肉类。"
但支持者相信该技术能助力解决未来粮食危机。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到2050年全球农业生产需增长约60%才能满足需求。
澳大利亚细胞农业协会CEO萨姆·珀金斯指出:"现有生产方式显然无法可持续地实现这一目标。细胞农业技术能补充现有供应链,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节约水土资源的同时,增强应对气候突变等风险的韧性。"
该技术现已应用于咖啡、棕榈油、皮革和巧克力等多个领域。
"弗兰肯斯坦肉"争议
随着意大利、法国及美国部分州推动禁止培养食品销售,行业呼吁加大投资力度。质量疑虑及对农民的冲击是主要反对动因。
意大利农业游说团体曾将培养肉称为"科学怪肉"。
你愿意食用实验室细胞培育的肉吗?揭秘生产过程
珀金斯认为误解正在助长"不利舆论":"所谓"实验室培育"的表述并不准确。虽然技术源自科研,但实际生产是在类似啤酒厂的食品加工设施完成。"行业发展任重道远。目前全球仅三家企业获准销售培养肉,争取政府、投资者和消费者支持仍是艰巨挑战。
版权声明:本文由龙图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