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让人显得酷?新研究给出线索
是否存在某种秘诀,能够解释为什么大卫·鲍伊、塞缪尔·杰克逊和查莉·XCX这些截然不同的人都显得如此自信且酷劲十足?
一项新研究表明,这些人往往具备六个共同特质:酷的人通常被认为外向、享乐主义、强大、爱冒险、开放且自主。
这项近期发表于《实验心理学杂志:总论》的研究调查了来自全球12个国家的近6000名参与者。无论参与者来自何处,也无论年龄、收入水平、教育程度或性别差异,他们对"酷"的认知都惊人相似。
"最令我震惊的是,各地结果几乎完全一致,"该研究作者之一、亚利桑那大学埃勒管理学院教授凯莱布·沃伦表示。他研究酷炫心理学已有二十年。
研究中,每位参与者必须直接识别英文单词"cool"而非翻译版本,这表明他们早已熟悉——甚至可能崇拜——来自美国等西方富裕国家的酷文化。
哈佛大学人类进化生物学教授约瑟夫·亨里希(未参与该研究)指出,这项研究为了解文化观念如何在不同群体间传播提供了窗口。
"在全球范围内,美国的成功导致音乐风格和海量文化内容的传播,显然也包括"酷"的概念,"亨里希博士说。
关于酷的学术研究并不多见。过往研究发现酷通常被视为积极特质:酷的人往往友善、能干、时髦且有魅力。但沃伦博士团队希望探究让人真正"酷"而非仅仅"好"的关键因素。
研究人员要求参与者分别想象四类人:酷的人、不酷的人、好的人、不好的人,然后通过15项特征指标进行评估。
虽然酷与好存在重叠特质,但相比酷的人,好的人被认为更顺从、传统、安稳、热情、随和、具有普世价值观(认为众生平等/都值得关爱尊重),也更冷静。
具备能力的人则被同等认为既酷又好。
研究存在局限:不认识英文"cool"的参与者被自动排除。因此数据无法反映该词在不同国家的使用频率,或酷在某些文化中是否能带来更高社会地位。此外,虽然涵盖各年龄段,但样本偏向年轻群体:各地区平均年龄基本在30岁及以下。
其他研究表明,文化差异会影响我们重视的特质。
"攻击性等特质在西方文化可能提升地位,在东方却适得其反,"美国心理学会首席心理学家米奇·普林斯坦说。他著有关于受欢迎度(酷的表现形式之一)的两本著作。
研究表明,追求酷的欲望在青春期尤为强烈,这不仅影响消费选择和崇拜对象,更渗透到言谈举止与娱乐方式。
但大众文化定义的酷可能与你个人标准存在差异。因此研究者让参与者分别思考"酷"和"好"的代表人物。有趣的是,普遍与善良、助人相关的特质更多被归类为"好"而非"酷"。
那么酷是否值得追求?
对此沃伦博士坦言:"我深表怀疑。"
青少年时期通过冒险和社会早熟表现的酷或许能带来人气,但2014年研究发现,这类青少年往往在20多岁时陷入酗酒、吸毒和人际关系困境。"他们用更极端的方式装酷,"研究者告诉《纽约时报》。
"对校园风云人物而言,地位意味着支配权、能见度和关注度,"普林斯坦博士说。但他强调,长期成功取决于受喜爱程度。
"只要有一个挚友,即便最不酷的孩子也能过得不错,"他补充道。
或许酷——尤其是那种"酷到没朋友"的做派——并不如传说中那么美好。
版权声明:本文由龙图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