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市区重建局和建屋发展局表示生活方式转变和人口老龄化将推动住房需求持续上升
新加坡:受人口老龄化、家庭规模缩小以及人口结构和生活方式偏好变化的影响,新加坡住房需求预计将持续上升。
市区重建局(URA)和建屋发展局(HDB)表示,这些趋势是上月发布的《2025年总体规划草案》中的关键考量因素。该草案概述了未来10至15年内建造至少8万套公共和私人住宅的计划。
这两个机构在回应亚洲新闻台的询问时表示,从长远来看,需要更多住房开发项目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并适应人口需求的变化。
他们表示,住房计划受到多种因素的驱动。"这些因素包括满足强劲的短期需求,确保持续供应以支持稳定的房地产市场,以及应对人口中不断变化的人口趋势和生活方式偏好。
"与此同时,我们仍致力于确保当前和未来几代人都能长期获得住房,"市区重建局和建屋发展局表示。
"我们还会考虑一系列可能的未来情景,包括社会经济发展和全球环境的变化。"
这两个机构表示,社会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已经推动了强劲的住房需求,这些模式可能会持续下去。例如,预期寿命的延长意味着住房的占用时间更长。
与此同时,现在有更多年轻夫妇和单身人士希望拥有自己的住房,而不是与大家庭同住。这一趋势反映在新加坡家庭规模的缩小上——从1995年的3.96人降至2024年的3.09人。
市区重建局和建屋发展局表示,需求还受到"回声潮一代"(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出生的人)达到购房年龄的推动。
这两个机构表示,新的住房计划"将逐步实施",政府将密切关注市场,"相应调整住房供应"。
人口增长亚洲新闻台采访的专家一致认为,尽管出生率下降,但住房需求仍然居高不下,这主要是由于人口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他们表示,一个主要趋势是向组建小型或单人家庭的"显著心态转变"。
另一个因素是总体人口增长。截至2024年6月,新加坡总人口达到604万,比一年前增长2%,这主要是由于非居民人口增长了5%。这是新加坡人口首次突破600万大关。
研究城市治理的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高级讲师Woo Jun Jie博士表示,这种增长虽然主要由非居民推动,但增加了对私人住房(包括购买和租赁)的需求。
展望未来,专家认为新加坡的住房战略必须适应潜在更大的外国劳动力,以抵消该国出生率下降和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新加坡社会科学大学经济学副教授Walter Theseira表示:"尽管自2013年反响不佳的《人口白皮书》以来,政府一直不愿发布人口"目标",但很明显,随着生育率下降和人口老龄化,如果不引入移民,新加坡的居民人口将在不久的将来下降。"
"如果没有外国就业人口的流入,新加坡的劳动力同样会下降。"
Theseira副教授表示,"很明显"政府不会为劳动力下降做规划。这意味着在住房方面,计划是为永久和非永久移民提供住房。
2013年发布的《人口白皮书》估计,到2030年,新加坡的人口可能达到650万至690万。这一预测引发了公众的强烈抗议,政府澄清说这是一个规划参数,而不是预测或目标。
自那以后,政府表示没有设定人口目标。在2023年1月的议会答复中,国家发展部重申"新加坡的基础设施规划并不依赖于人口目标"。
新住宅的位置最新的总体规划包括在牛顿、巴德申、杜佛-美威沿杜佛路、克兰芝前新加坡赛马场旧址,以及巴耶利峇空军基地和三巴旺船厂区等地的新社区。
专家表示,每个区域的住房类型决策受土地价值、允许密度和土地可用性等因素的指导。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金融与房地产教授钱文兰表示,例如,像牛顿和巴德申这样地价较高的黄金地段计划用于私人住宅,这与开发成本和对高端住宅的需求相符。
相比之下,杜佛-美威等地区"相对更实惠"。
她表示:"由于附近(在大纬壹地区)有现有的商业和学术中心,公共和私人住宅的混合确保了更广泛的居民群体,有助于为这些中心形成多样化的辐射区域。"
Theseira副教授补充说,新加坡的公共住房项目通常是大规模高密度开发,以证明对城镇中心、综合诊所、小贩中心和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投资是合理的。
他表示:"因此,我们一般不再开发独立的小型公共住房街区,我们需要更大的社区或区域来进行开发。土地价值也必须足够低,在补贴后,它们仍然可以作为公共住房负担得起。"
"纯粹的私人开发区往往有一个或多个因素意味着公共住房开发不可行。"
钱教授表示,与此同时,这些新社区还必须符合政府的更广泛计划,例如"分散化战略",即在市中心以外创建经济区域,使工作地点更靠近住宅。
例如,碧山城镇中心将被重新开发成一个商业中心,新增20万平方米的办公空间。计划还包括一个新的小贩中心,与翻新的巴士转换站、综合诊所和新商场相结合。
在牛顿和巴德申等社区,已提出包括住宅、零售和餐饮在内的混合用途开发项目。
钱教授表示,这些新城镇的设计旨在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以高层住宅与便利设施相结合为特色。
虽然许多新住宅将位于人口密度较低的地区,如克兰芝和三巴旺,但像碧山这样的社区可能会因即将进行的重新开发和按订单建造项目而略微增加密度。
尽管如此,"更高的密度并不一定意味着更拥挤",Woo博士表示。
他补充说,该国城市规划者在住宅区增加更多绿地和休闲空间,以及对城市空间更敏感的设计,将是帮助减少拥挤感的关键。
版权声明:本文由龙图智库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