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消失的新加坡记忆】最后一座海上高脚屋,倒计时开始!
新加坡——最后一座奎笼(传统海上渔场)正走向终结!此前试图将其改造为教育研究基地的抢救计划宣告失败,这座承载着岛国海洋文化遗产的建筑即将被彻底拆除。
位于乌敏岛海岸线的E63奎笼,其最后一份为期一年的临时占用许可证已于8月31日到期。77岁的主人黄先生获准延长一个月清理场地,并将设备转让给其他渔场经营者。
新加坡食品局(SFA)将在接管海域后彻底拆除这座奎笼。这意味着延续近百年的海上栅栏式捕鱼装置将彻底成为历史。
在关闭前夕,国家遗产局(NHB)对这座奎笼及相连的浮动渔场进行了全面档案记录,以铭记奎笼在新加坡海洋遗产中的重要地位。
奎笼曾是新加坡海域的常见景观——1952年曾发出310张奎笼许可证。但随着1960年代渔业资源枯竭,以及1980年代海上养殖场的兴起,这一传统作业方式逐渐式微。
今年3月,新加坡遗产协会(SHS)得知黄先生准备放弃奎笼后,曾向政府提议将其保留作为教育研究用途。但由于无法筹措50万新元的可行性研究资金,尽管有家族办公室表示感兴趣,最终计划仍告流产。
「年度租赁续约制度让投资者难以规划长期投入,」SHS执行董事法乌兹指出,「加上没有先例可循,用途变更后的监管政策存在不确定性,这些都让潜在投资者望而却步。」
黄先生2004年购入这座奎笼与相连渔场,二十年来累计亏损约200万新元。去年10月浮动渔场已被拖往马来西亚,奎笼多保留一年本是为遗产协会争取时间。
「带着些许悲伤离开,我们已竭尽所能挽救它。」黄先生8月31日最后一次登临奎笼时感叹,「如果注定消失,那就让它消失吧。」
自1965年初级生产局(SFA前身)停止发放新许可证以来,全岛仅存4座持证奎笼。食品局表示,除E63外,其余三座位于实里达和林厝港海域,这些区域不在划定水产养殖区内,若符合要求仍可续签许可证。
令人深思的是,遗产协会发现公众对参与奎笼维护或游览活动兴趣寥寥。法乌兹坦言:「这反映出人们已快速遗忘新加坡的海洋遗产。虽然E63不是最后一座奎笼,但我们不希望等到彻底消失时,人们才惊觉这座海岛国家的海洋传统已悄然沉寂。」
面对是否保留至少一座功能型奎笼的疑问,国家遗产局回应:「随着新加坡发展与国人生活方式演变,保留所有历史建筑并不现实。重要的是让每代新加坡人都能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
为此,遗产局通过实地观测、口述历史、360度摄像、3D建模等手段全面记录E63奎笼,甚至包括水下结构。这些珍贵资料已公布于Roots.gov.sg门户网站,未来研究者足以凭此数据完整复现奎笼原貌。
更令人期待的是,遗产局正与OH!开放之家艺术组织合作,计划在未来数月推出环E63奎笼的海上游览项目。
黄先生最后寄语:「希望出现赞助者让剩余三座奎笼免于相同命运。至少应该保留一座——虽然不会再是E63了。」
本文首发于《海峡时报》,授权转载。
版权声明:本文由龙图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