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铁路站台变身实验室,用于鉴定从俄罗斯运来的6000具遗体
乌克兰南部——数百具尸体被运抵一个尘土飞扬的铁路站台,他们身份不明、肢体残缺,是从泥土、沙石或坍塌的战壕中挖掘出来的。这些装在白色尸袋中的遗体被快速地从冷藏车厢卸下,推往轨道旁的现场实验室,在那里被高效而静默地进行检验和记录。
这批由俄罗斯通过交换协议归还的大规模死者遗骸,是美国主导的三轮停火谈判取得的少数成果之一。这些谈判以及周五特朗普总统与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峰会,都未能有效减缓战场上的交火。
乌克兰希望根据在伊斯坦布尔达成的协议(该协议还包括战俘交换),对从俄罗斯接收的6000具遗体进行身份辨认,并将士兵遗骸送还给他们的亲人。
这些遗体仅占乌克兰超过7万名被列为"特殊情况下失踪"人员的很小一部分——该法律术语指代三年多战争期间消失的军事人员和平民。
首批遗骸于六月运抵乌克兰。在乌克兰南部敖德萨地区火车站建立的流水线式流程,旨在加速身份识别工作,绕过传统停尸房本就超负荷的尸检程序。
六支工作队在站台被迷彩网遮蔽的区域开展法医工作,以阻挡酷暑烈日。每个团队包括一名刑侦调查员、法医技术员、病理学家、情报官员和卫生工作人员。
"我们是乌克兰首个组织此类工作的机构,"地区法医局局长泰蒂安娜·帕皮日表示。
每具遗体的检验流程需20至30分钟,在不同工位间流转。工作人员检查爆炸物,记录遗骸中发现的所有个人物品,并采集DNA检测样本。
在条件允许时,工作组采用将手指浸泡在近沸水中再注入冷水恢复指纹的技术进行指纹采集。
每具遗体会获得17位数字编码,包含送达日期、接收机构代码和独立序列号。
从遗体发现的文件、标签、首饰或衣物碎片有助于身份识别。发现任何物品时,技术员会进行拍照、分装密封,并随遗体重置于新尸袋中。
"个人物品极其重要,"负责战争罪案调查的高级警探安德烈·舍列普指出,"有些家庭不信任DNA结果。他们不愿接受死亡,坚信亲人仍被羁押。但当看到这些物品时,疑虑就消散了。"
铁路站台上弥漫着腐烂气味,处理遗体的紧张感虽未明言,却体现在每个动作中。
27岁的病理学家鲁斯兰娜·克利缅科俯身检查半腐烂的遗体。体液污渍已渗透她多层防护服。她头上系着的两条粉色丝带,成为迷彩网下昏暗场景中唯一的亮色。
"下颌骨缺失,"她向记录发现的调查员报告。
每隔几分钟,就有新尸袋被摊开在桌上。内部看似破布和泥土的,可能是已腐败的人体组织。
在上月与俄罗斯的交换中(俄方将接收同等数量遗体),1600具遗骸被送至敖德萨地区该地点。本周二另有1000具遗体运抵乌克兰。俄罗斯媒体对归还俄方遗体的报道有限,仅提及数批共数十具遗骸的移交。
据乌克兰内政部长伊霍尔·克利缅科表示,6000具遗体的全部辨认工作可能耗时逾年。他指出复杂性在于:部分尸袋装有多人的残肢。
基辅居民泰蒂安娜·德米特连科是等待亲人归来的一员。她表示其丈夫奥列克桑德尔·德米特连科于2023年11月15日在巴赫穆特附近阵亡,时年45岁,所在部队全体殉职。俄军控制该区域后,无法回收遗体。
"我只剩他最后一条短信——"我爱你","德米特连科说,"随后是一年零八个月的等待与未知,这比地狱更煎熬。"
6月23日,德米特连科接到警探电话,告知某具归还遗体的DNA与他们21岁女儿玛丽娜匹配。虽坦言已无可辨认之处,她仍前往停尸房进行正式确认。
她记得丈夫曾说最恐惧战死沙场无人收殓。"如今得知他归葬故土,我心终得安宁,"她说道。
本文原载于《纽约时报》。
版权声明:本文由龙图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