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印度各邦政府与中央政府仍未能达成一致
堪培拉:在印度讨论语言政策的第一条规则就是放弃任何心平气和对话的期待。这里有四大语系——彼此差异之大犹如英语与汉语——以及23种官方语言,理性辩论几乎总是让位于激烈的内部争斗。
随着《国家教育政策》(NEP)对教育系统的改革,语言问题再次成为印度政治话语的焦点。虽然这场冲突的导火索是语言,但它暗示着印度治理体系中更深层的问题。
尽管教育属于中央与地方共同管辖领域,联邦政府仍单方面要求各邦全面实施NEP。其中关键争议点在于"三语方案"——该政策要求各邦教授本地语言、英语及自选一门其他印度语言,表面目的是促进不同地区间的理解,但一些邦认为这是变相推行印地语的阴谋。
多数非印地语邦将印地语作为第三语言,而印地语邦却倾向于教授已消亡的古典梵语,而非其他地区的现代语言。这种语言争论深刻影响着印度国民心理,本质上反映了两大公共政策目标的冲突:历史悠久的国家统一工程与新兴的快速经济发展诉求。
随着经济自由化与内向本能的碰撞,这两个目标正日益背道而驰。
印度的双语体系1947年独立之初,印度亟需构建国家认同。英语被视为殖民遗产,而印地语带区试图将其确立为公共生活用语,但因政治现实受阻。当前实际运行的是双语体系:英语主导商业与跨邦事务,地方母语则承担文化社会职能。
支持三语方案者主张需要通用语言促进人口流动,但政策仅明确规定英语为必修语言。2011年人口普查显示,57.1%的印度人能以印地语交流(含二/三语使用者),但若剔除被归入印地语的56种方言,母语使用者比例将从43.6%降至33.6%。
更重要的是,印地语的扩张已在泰米尔纳德邦、卡纳塔克邦等地引发紧张。且印度跨邦迁移仅占12%,主要涉及北印劳工南下务工——这些地区恰恰最抵触印地语。此外,驱动GDP增长的高收入群体多集中在非印地语区,英语才是阶层跃迁的关键。
英语的政治中立优势现实表明,英语才是经济效益最大且政治中立的选项。印度仅10.6%人口掌握英语,而51%应届毕业生因英语不足难以就业。在人口红利窗口关闭前,印度必须快速提升英语教育水平。
若以实现经济转型优先,印度应承认现状:允许各邦实施母语+英语的双语政策,既能维系社会稳定,又能对接全球市场。要实现"世界工厂"的抱负,或许需要放弃对"国语"的执念。
版权声明:本文由龙图智库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