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康威:市场正出现异常现象——且缺乏令人信服的解释
有一件事比市场剧烈波动更可怕。那就是市场剧烈波动却没有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解释。
就在昨天,政府30年期债券收益率——衡量英国政府长期借贷成本的最佳指标——收于199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当时绿洲乐队发行《Be Here Now》专辑不久。事实上,几乎所有英国政府债券的收益率近几周都在逐步上升,尽管并非全部回到英伦摇滚时代的水平。
从某些方面看,这确实显得非常奇怪。毕竟,英国央行刚刚下调了利率。在正常情况下,你会预期借贷成本指标全面下降。但显然现在并非正常时期。
所有这些都引出一个问题:这是英国特有的现象吗?市场是否像在利兹·特拉斯声名狼藉的小预算案之后那样,特别关注英国?实际上,除此之外还有更多问题。例如,这一切是否与雷切尔·里夫斯近期的困境有关?她需要再筹集约200亿英镑才能使收支平衡?鉴于英国央行在物价上涨时仍下调利率,投资者是否在担忧其抗击通胀的可信度?
恐怕简短的答案是没有人真正知道。但浏览一些指标至少能提供一些背景信息。
首先要注意的是,虽然英国政府借贷成本上升,但其他主要经济体的借贷成本也在上升。值得说明的是,英国有点异常,其收益率高于其他七国集团国家。但这并非新情况:自迷你预算案以来一直如此。但英国就像是满湖丑小鸭中特别丑陋的那只。
事实上,看看其他国家,你会发现英国的预算挑战并非独有。美国和法国不断膨胀的预算赤字正在迅速增加。大多数欧洲国家已承诺大幅增加军费开支,以满足北约方面特朗普的要求。
在大西洋彼岸,美国政府刚刚通过其《一揽子美好法案》承诺实施一系列慷慨的财政措施。就连埃隆·马斯克也对此举对赤字的影响表示担忧(至少从纸面上看,赤字将无限期持续上升)。
所有这些都给我们带来一个更广泛、可能更可怕的教训。有迹象表明,虽然七国集团国家几十年来可以依赖其他顺差国家——最明显的是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购买其大量债务,但近年来这种情况可能不再存在。简而言之,尽管富裕国家疯狂借贷,但谁将借给它们资金却变得越来越不明朗。
这是一个巨大的难题,对任何人都不是好消息。
版权声明:本文由龙图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