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努·穆什塔克:我的布克奖为何是女性与世俗穆斯林的胜利
印度先锋作家巴努·穆什塔克在今年五月凭借小说《心灯》成为首位获得国际布克奖的印度人。她表示,这个奖项标志着集体胜利——对文学、对女性、以及对她在这个日益分裂国家中保持世俗穆斯林身份的胜利。
77岁的穆什塔克长期书写印度穆斯林妇女和女孩的日常生活,记录她们在父权制度下的权利与处境。
《心灯》原版以卡纳达语(印度卡纳塔克邦主要语言)创作,是首部获得该著名奖项的短篇小说集。这些故事探索了女性生命的不同阶段——从少女时期到婚姻、为人母直至死亡。书中既有祖母与姑姨的故事,也有妯娌邻居的际遇,还有离婚女性或被丈夫抛弃者的遭遇。
其中有个令人心碎的故事:一位母亲未能挽救饿死的幼女;另一个故事讲述连续生下八个孩子后难产而死的妇女。
书中还描写了婆媳间的权力博弈,并讽刺了一位无知的穆斯林信托管理人——他既面临姐妹们索要祖产的压力,又需履行宗教义务安葬无名尸以维护社区声誉。
常自称"批判性局内人"的穆什塔克表示,作为穆斯林女性,揭露女性权利受侵和宗教不公至关重要。
"我无法忍受不公。每当目睹此类情境,我都怒不可遏却又无能为力。我不想咆哮,于是开始直接书写它们。"她告诉《国民报》。
产后抑郁与行动主义穆什塔克是卡纳塔克邦哈桑地区一个进步主义父亲与未成年母亲所生九个孩子(七女二男)中的长女。她说自己自幼性格刚烈,这种特质塑造了她作为活动家、律师和进步作家的一生。
当时穆斯林本应学习乌尔都语(一种受波斯语和阿拉伯语影响的印度语言),但其父坚持让她就读卡纳达语教会学校。她九岁创作首个故事,1974年出版首部著作。
"父亲思想开明,希望我们学习当地方言。学校以半年内掌握语法为条件录取了我。"她回忆道。
她冲破社群期望攻读理科,上大学后成为教师,25岁时自主选择婚姻,这些在当时都堪称激进。
尽管意志坚强,穆什塔克仍按婆家要求成为家庭主妇。这个决定几乎夺去她的生命——长子出生后,她因产后抑郁试图自杀。
"当时约定我不能继续工作。"她回忆道,"这是个大家庭,我们每天要为20人准备三餐。这对我打击巨大,因为我渴望有所作为,却被困于方寸之间。"
"产后一年内,我陷入严重抑郁。有次与丈夫争吵后,我趁其熟睡时将白汽油浇满全身准备自焚,幸被他及时阻止。"
这场惊魂让从事家族生意的丈夫穆希丁深受震动,他决定搬离大家庭让妻子自主生活。"五十年前这是惊世之举,儿子本不该违抗家族。"穆什塔克说,"我们身无分文投奔我父亲,半年后我又怀上二胎。"
她开始靠缝纫贴补家用,但渴望更多。1983年,她成功当选地方议员,由此开启社会活动生涯。
她参与1970-80年代卡纳达语文学的"班达亚"革命运动,该运动聚焦社会经济正义,为穆斯林和达利特(贱民)等边缘群体发声。"我开始为报纸撰写相关文章,主流媒体随后主动邀稿。"她说。
教令与持刀袭击1980年代起,多产的她持续创作,但发现书籍中缺乏穆斯林形象后转变了焦点。
"关键原因在于当时只有男性作家描写穆斯林家庭,却忽略女性。他们把穆斯林男性塑造成最邪恶的形象,但我认识的穆斯林男性与常人无异。"她解释道。
"我想书写邻居们的悲欢、宴席,特别是印度穆斯林这个未被揭示的世界,消除社会隔阂。"
三十年间她创作65个故事,但犀利文风激怒许多人。2000年,因主张穆斯林女性进清真寺权利,她被下达教令(印度穆斯林女性传统上不得在清真寺礼拜)。同年她更遭遇持刀袭击。
"伊斯兰教并无此限制,是南亚父权政治压迫女性。"她说,"这激怒了某些人,他们质问我凭什么对此发表意见,纠缠我三个月。后来有人持刀闯入办公室,指责我揭露穆斯林社区阴暗面。"
她逃进与办公室相邻的家中浴室才幸免于难。
在多数主义政治和族群对立加剧的印度,这次布克奖对她作为作家和穆斯林声音都意义重大。当前政治气候下,穆斯林尤其是女性常被刻板化和边缘化,她的作品真实呈现了当代印度穆斯林的复杂处境。
最近有人称她为"恐怖分子"——印度右翼分子攻击穆斯林的惯用标签。她表示正将此事写进自传。
"巴布里清真寺事件后我的主题变了。虽然穆斯林社会存在父权压迫,但如今整个群体遭受的偏见更值得关注。"她说,"就因我是获布克奖的穆斯林,有人骂我"恐怖分子"。我差点动手扇他耳光,最终克制住了,但此事困扰我多日。"
"布克奖是对我作为女性、作家和世俗穆斯林的认可。"
版权声明:本文由龙图智库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