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在工作场合哭泣时我们仍会感到不安?
本周,英国财政大臣雷切尔·里夫斯登上全球头条——并非因为政策声明,而是因在下议院落泪。
外界立即对其流泪原因众说纷纭,有人推测这与她和下议院议长的争执有关。
英国首相基尔·斯塔默称此事"与政治无关",里夫斯的发言人则表示这是"私人事务"。
政治人物流泪引发关注并非首次。
澳大利亚总理安东尼·阿尔巴内塞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落泪。朱莉娅·吉拉德在推出国家残疾保险计划(NDIS)时哽咽,陆克文在辞去议员职务时哭泣。
鲍勃·霍克、马尔科姆·弗雷泽和马尔科姆·特恩布尔也都曾在任期内流泪。
但时至2025年,我们似乎仍不确定该如何看待眼泪,尤其是职场中的泪水。
"人们仍存在过时的期待,认为领导者必须坚强——而坚强就意味着不能流露情感,"心理学家卡莉·多伯告诉SBS新闻。
"但哭泣是人体最有效的自我安抚方式之一。它是中性的,能帮助我们重新调整状态。"
工作让你精疲力尽?看梅兰妮如何在不辞职的情况下战胜职业倦怠
眼泪的禁忌
尽管很常见,职场哭泣仍带有污名。
"这往往被视为禁忌行为,但其实相当普遍,"悉尼科技大学副教授罗宾·约翰斯表示,她专攻人力资源、劳资关系和职业压力领域。
"通常发生在人们感到无力、压力大、沮丧或职场冲突时。"
多伯赞同这一观点,并表示压抑这些情绪反应会付出代价。
工作与生活平衡、幽默感、咖啡:澳大利亚办公室文化有何独特之处
"情绪压抑对人消耗很大且相当有害,"她说,"我们不是机器。我们是具有情感和社会属性的个体。"她指出哭泣并非崩溃,而是生物性情绪调节的有用工具。
"当我们哭泣时,会释放神奇的化学物质...内啡肽能帮助我们重新调节情绪。"
职场哭泣会损害声誉吗?视情况而定
两位专家均表示,职场中眼泪被如何看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具体情境,包括行业、职场文化、职位甚至性别。
"能否被接受真的取决于工作场所及其环境或职业规范,"约翰斯说。
在需要情感劳动的领域——如教育、社会工作或护理行业——哭泣更容易被理解为职业倦怠或同情疲劳的表现。
从事兼职的澳大利亚女性正在减少。这些是她们心仪的全职工作
"职业倦怠常包含情绪耗竭,在这些职业中,我们确实更频繁地将哭泣视为该过程的一部分,"约翰斯解释道。另一方面,在高压的白领职场中哭泣可能被视为大忌。
"这可能被视为软弱的表现,并对你的形象产生负面影响,"她说。
性别差异
两位专家认为,对职场哭泣的反应仍受陈旧且带有强烈性别色彩的假设影响。
"在性别权力动态中,我们通常看到的是女性哭泣被视为软弱,"约翰斯说。
"男性展现情感则被认为更真诚、勇敢、坚强或真实。"
"而大量研究表明,女性流泪常被解读为失控,或被认为缺乏担任高层职位所需的情商...这对她们的职业生涯可能相当不利。"
"硬撑"还是辞职:澳大利亚职场女性面临的两难抉择
"女性既能运用智慧,也能通过哭泣自我安抚,"多伯补充道。"二者并不矛盾。"
约翰斯建议将焦点从性别转移回职场哭泣的具体情境。
"应该问:无论性别,是什么诱因导致某人出现这种状态?"
为职场情绪留出空间
尽管污名犹存,两位专家表示职场正在开始缓慢改变。
根据2022年新南威尔士州政府数据,澳大利亚500强企业中约80%已实施员工援助计划(EAP),旨在支持员工福祉并提供心理健康帮助。
但约翰斯指出,支持不仅需要程序化,更需要形成文化。
"我们不希望有这些情绪的人觉得必须完全压抑,否则会对职业生涯造成损害,"她说,"因为那同样不健康。"
教师曾是我的梦想职业,但我被迫辞职
多伯认为职场领导者在塑造情感规范方面起关键作用。"文化始于高层,"她表示,"如果说哭泣可以却在实际发生时惩罚员工,就无法建立心理安全感。"
两人都认为,是时候停止将哭泣视为弱点了。
"如果看到同事哭泣,请审视你的偏见,"多伯说,"哭泣是中性的,是身体的自我调节机制。"
版权声明:本文由龙图智库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