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家对2025年夏日之歌无法达成一致
时值年中,神话般的"夏日金曲"仍不见踪影。浏览各大流媒体平台的热门歌单,虽不乏诚意之作——从Lady Gaga回归电子乐的强势单曲《How Bad Do You Want Me》,到Alex Warren清爽的《Ordinary》,再到Charli XCX阴郁风格的《Party 4 U》。
但这些作品都未能重现往年夏日金曲的盛况,无论是去年Sabrina Carpenter的《Espresso》和Chappell Roan的《Good Luck Babe》,甚至是Carpenter自己的后续单曲《Man Child》。
这引发了一个更深刻的命题:究竟什么定义了夏日金曲?为何2025年将成为缺席之年?
首要原因是夏日热单从不取决于顶尖制作或完美演绎。它们是时机、能量与情绪共振的产物。有些作品精雕细琢,有些则胜在新奇体验。
西班牙二人组合Los Del Rio 1996年凭借《Macarena》风靡全球,这首融合弗拉门戈元素的舞曲以其令人眩晕的欢快节奏征服了所有理性判断。巴哈马组合Baha Men在2000年同样以魔性洗脑的《Who Let the Dogs Out》创造奇迹,德国制作人Felix Jaehn 2015年混音的《Cheerleader》也制霸欧洲夏日榜单。
既然无关创新,黄金公式何在?夏日金曲作为文化标志的历史几乎与流行音乐排行榜同龄。1960年代,沙滩男孩用冲浪吉他、沸腾的和声层叠,以及对阳光、浪漫与汽车的吟咏,基本确立了创作范式。《California Girls》《Surfin" USA》等作品不仅登顶榜单,更塑造了影响至今的审美体系。
1970年代同样贡献了经典夏日旋律。滚石乐队1978年推出的《Miss You》展现其迪斯科造诣,次年DalertSummer的《Hot Stuff》更将舞池魅力与摇滚态度完美融合。这些作品实时映射着文化品味的变迁轨迹。
1980年代,夏日单曲成为行业标准。电台推出与发片日程挂钩的排行榜倒计时节目,1981年MTV开播则提供了视觉推广新阵地。这使得歌曲能通过系统化曝光实现国际传播,质量与商业运作的结合甚至让Prince阴郁极简的《When Doves Cry》(1984年5月发行,霸榜五周)这类非常规作品获得成功。
2007年,Rihanna的《Umbrella》凭借精准的发片时机登顶英国榜,其"ella, ella"副歌形成的全球传播效应足以令Los Del Rio引以为傲。
流媒体时代同样不乏流行佳作。Carly Rae Jepsen 2012年的《Call Me Maybe》成为季节爆款,2017年波多黎各歌手Luis Fonsi的《Despacito》更成为雷鬼顿音乐最成功的破圈案例。
这些金曲诞生于音乐消费尚具共性的年代——在协同媒体、唱片店等实体空间及相对统一的流行生态助推下,热歌能跨越城市、国界与代际传播。这样的环境如今已难寻觅。
2025年夏日金曲的缺席,折射出音乐聆听文化的深度碎片化。曾经依赖地面电台、音乐电视和实体店铺构建的共享体系已然瓦解,如今我们多数时候沉浸在个性化流媒体电台和算法歌单中。作为共识符号的夏日金曲,已蜕变为私人化体验。
即便偶有歌曲破圈,其热度也转瞬即逝。Tyla的《Water》在2023年短暂统治榜单后迅速消退,Sabrina Carpenter前文提及的《Manchild》也在新作冲击下后劲不足。
正因如此,2025年夏日金曲的空窗并非行业失败,而是当下音乐生态的真实映照。或许"年度全民热单"的概念正在过时。如今的夏日之声,更多是亲密聚会、私人歌单和个人时刻中那些歌曲拼凑成的马赛克。
当然,艺术家们仍会不断尝试突破重围。当这些作品出现时,它们将再次证明流行音乐定格时代的能力。在此之前,夏日旋律依然会被创作,只是不再与所有人共振。
版权声明:本文由龙图智库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