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伊朗和美国都陷入了自己制造的陷阱中
这是美以之间最公开化、最个人化且最不寻常的一次分歧,无疑也是首次通过电视直播实时展现的公开决裂。
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发现自己深陷困境难以招架,他怒斥以色列总理本杰明·内塔尼亚胡,同时——主要出于政治平衡的必要——也指责伊朗领导人,以维持停火状态。这场交锋从电视直播蔓延到社交媒体,最终演变成一通愤怒的电话。短短二十分钟内,以色列被迫取消了一次大规模空袭行动。
当以色列战机向伊朗疾驰而去,报复那枚可能如特朗普所言属于误射的导弹时,特朗普立即意识到自己即将被利用。
他决不容忍这种行为。美以立场"零分歧"的传统准则,在特朗普这样将外交视为私产的美总统与内塔尼亚胡这样狡黠多变的以总理之间根本行不通。内塔尼亚胡最终只得改为袭击一处小型雷达站。
这场持续48小时的风暴中,虚实交织的袭击、真假难辨的威胁与全面混乱的氛围,让特朗普显得左支右绌、挫败不已。
这位美国总统陷入双重困境:一边是其标志性的利己主义话术与现实之间的鸿沟,一边是其战略目标与内塔尼亚胡持续诱使美国卷入同伊朗持久冲突的企图——而这正是特朗普竭力避免的。
尘埃落定后,以色列6月13日对伊朗发动的"城市战争"究竟取得了何种实质成果仍不明朗,上周六美国的重要但非决定性的介入亦复如是。以色列确实至少成功推迟了看似前景可期的美伊会谈——美方曾提议让德黑兰加入与阿拉伯主要国家的地区核能"联合体",这原本可能为解决伊朗"铀浓缩权利"的棘手问题提供变通方案。
该构想令以色列警觉到足以发动猛烈攻击,而这又成功促使特朗普以单次行动介入冲突——该行动从未意图成为美国对伊朗核设施持久空袭的开端。
如今三方皆作茧自缚。
伊朗核计划遭受的破坏程度尚不明确。但德黑兰已承受重创:准军事领导层遭毁灭性打击,一代顶尖核科学家陨落。正如国际原子能机构严厉报告所指,伊朗为玩弄高浓缩铀游戏付出沉重代价,其"摧毁以色列"的狂妄言论及"美国去死"等荒谬口号更招致广泛后果。
然而以色列显然未能确保伊朗永不拥核。相反,这场战争可能强化了已有教训:没有核威慑的敌对国(如伊拉克、利比亚)易遭外部攻击,而拥核国家(如朝鲜)则不然——尽管伊朗今后行事会更谨慎。
自巴列维时代起伊朗就寻求核威慑,如今这种决心无疑急剧增强——即便在坚决反对现政权的人群中亦然。以色列可能已使出全力,虽令伊朗伤痕累累,却更坚定其成为中东第二个核武国家的决心——而以色列自己早将核武引入该地区。
除非能找到无视特朗普怒斥重启战事的方法,以色列将如何应对这一新局面仍有待观察。满意的解决方案似乎比以往更加遥不可及。
即便特朗普(虽程度明显轻于伊以领导人)也陷入进退维谷之境。其政府正因其坚称袭击的三处伊朗核设施已被"彻底摧毁"(至少就铀浓缩能力而言)而陷入言辞混乱。当时已明显可见,他未依据任何严肃的初步评估,只是施展其自传《交易的艺术》中所述标志性的"真实的夸张"话术。
国防情报局泄露报告(基于真实初步评估,含新监控影像、信号情报及很可能来自伊朗内部的人力情报)却显示:钻地弹虽重创福尔多山体核设施的入口通道,但未致内部设施瘫痪甚至严重受损。结论是伊朗该处及其他相关地点的浓缩工作将中断数月,但远非"彻底摧毁"。
这与美国现有摧毁该设施计划中首轮打击的预期效果一致——该计划要求持续多日(若非数周)的昼夜钻地弹攻击,直至坑道网络自行塌陷或完全失效。显然,少量打击即便使用强力武器也难以达成。
以色列同样无法确知对伊朗核研发计划的破坏程度。甚至伊朗官员很可能仍在评估实际损失。
以色列本欲对伊朗核计划实施致命打击,更准确说是欲借华盛顿之手达成。两者似乎均未实现。
因此,在以色列发动所谓决定性战争不足两周后,局势基本回到原点——尽管伊朗承受了这个贫困国家难以负担的惨重损失,需要投入本已匮乏的能源、资源和时间。特朗普能否让伊朗以更认真态度重返谈判桌尚待观察,不过即便此刻与华盛顿达成协议显然仍符合德黑兰利益。
然而历史或将证明:正是这场冲突确保以色列未来不得不与核武装的伊朗共存,而非永久消除这种可能性。
战争的终极胜者往往是辛辣的讽刺。这一次,她可能再度得胜。
版权声明:本文由龙图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