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塑料购物袋重返唐吉诃德门店——但消费者对一次性用品的态度已发生变化
新加坡:唐吉诃德(Don Don Donki)在停售七个月后重新提供塑料袋的决定受到网友欢迎。脸书用户评论称,由于没有塑料袋难以携带商品,他们已停止在该店购物。
尽管唐吉诃德重新销售塑料袋的举措表明消费者仍需要这个选择,但这并不意味着新加坡人拒绝养成无包装习惯。
过去十年间,人们的观念发生了令人欣喜的变化。作为重复使用文化的倡导者,我们在2015年观察到超市顾客会拿取超出垃圾分装所需的塑料袋,并将多余袋子随意丢弃。
如今这种情况已不复存在。一位居民告诉我们,她会重复使用面包袋等小型塑料袋来装厨余垃圾,这使她逐渐减少了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量。
我们正处于建立垃圾意识的阶段——开始关注垃圾产生量及处理方式。这种认知塑造着我们购物和用餐时的行为。
尽管目前新加坡普遍缺乏重复使用的动力,但垃圾意识正促使我们出于实用或经济原因做出可持续选择。这是迈向"意识消费"的第一步——我们不仅要减少使用、重复利用和回收,还要学会拒绝。
思维模式的转变当唐吉诃德在2024年10月停供塑料袋时,顾客反应消极。有人认为被迫购买环保袋同样会造成浪费。
这凸显了循序渐进培养新习惯的重要性。例如超市可以设置共享架,让顾客捐赠环保袋供他人使用。2023年,职总平价超市除了张贴告示鼓励顾客自带购物袋外,还在多家门店推行了这项举措。
同样地,新加坡在2023年7月实施塑料袋收费政策初期遭遇抱怨,但最终显著减少了浪费。到2023年底,超市一次性塑料袋使用量降幅达80%,证明有效的引导能使人们改变习惯。
部分消费者通过在其他渠道购买塑料袋应对收费。虽然看似适得其反,但这标志着思维转变——过去人们从不会专门购买一次性塑料袋。
这种新思维至关重要,因为我们会更珍惜花钱购买的物品而非随意浪费。其积极效果体现在新加坡人均生活垃圾量的持续下降——过去十年降幅超过15%。
可降解产品名不副实可降解袋常被视为环保替代品,但在新加坡语境下具有误导性。我们的垃圾处理系统依赖焚烧,意味着所有废弃物——无论是塑料还是可降解材质——都会在实马高垃圾填埋场填埋前被焚烧。
这座填埋场预计2035年饱和。由于可降解垃圾未被分类或堆肥,最终仍与其他垃圾一样被焚烧。
更糟的是,因土地利用和制造工艺限制,生产可降解袋往往比塑料袋消耗更多资源。这些"环保"袋的生产环境成本有时会超过其效益。
因此,在缺乏配套处理设施的新加坡,可降解袋可能弊大于利。
机构在推广可降解产品时必须全面评估其环境影响,否则相关宣传就可能沦为"漂绿"行为。
新加坡减少塑料垃圾最有效的方式仍是推广可重复使用物品,并加强公众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认知。具备相关知识的消费者才能在购买和处置物品时做出更明智选择。
自下而上的改变习惯养成需要时间,初期问题在所难免。每次重复使用行为都在消解我们的"一次性文化",并影响企业决策。当足够多人拒绝塑料袋、携带环保瓶或分类回收时,企业必将作出回应。
绿色生活需要重新思考日常选择,但可持续性不在于追求完美——而在于保持连贯。我们在女皇镇开展的六个月试点项目,原本是为了验证"长者最不愿意回收"的假设。但2023年试点结束时,结果恰恰相反。
当参与者学会正确回收方法后,许多人很快上手。回想自家祖辈,你可能会发现他们确实有保存纸张、洗净容器等可回收物的习惯。
最令人惊喜的是参与者的投入程度:他们自发组成邻里监督小组,互相提醒回收。这个暖心发现证明,即使在我们认为固执的世代,改变也在发生。
总之,企业或政府的减废政策只是第一步,真正的行为改变来自理解——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人们需要合理的过渡期来调整生活习性。
在个人层面,任何努力都意义重大。正如那句谚语所言:"不过一根吸管而已",八十亿人这样说。
版权声明:本文由龙图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