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第一!】大麻神曲缔造者Tom Shipley逝世,享年84岁,他的歌曾火遍全球!
民谣摇滚双人组Brewer & Shipley的成员汤姆·希普利(Tom Shipley)于8月24日在密苏里州哥伦比亚市去世,享年84岁。他曾在演出时因大麻产生的眩晕感获得灵感,创作出1971年意外爆红的Top 10单曲《超线一口》(One Toke Over the Line),这首歌也成为1960年代迷幻文化的永恒印记。
他的儿子马克证实了他在医院离世的消息。
尽管因这首弥漫着蓝色烟雾、几乎让听众“隔空上头”的歌曲成名,但迈克尔·布鲁尔(Michael Brewer)和希普利绝非哗众取宠的艺人。作为1960年代民谣复兴运动的老将,他们从1968年起十年间发行了八张专辑,音乐常涉及民权、越战等社会议题。
“我们始终是民谣叙事者,”希普利在2011年接受音乐网站《迷幻宝贝》采访时说,“但爆红的偏偏是首猎奇向的歌。一旦有了这种标签,你就再也甩不掉了。”
的确如此。2020年,《滚石》杂志将这首朦胧小调列为“20首最伟大毒品主题歌曲”第三名,仅次于披头士1966年的《Got to Get You Into My Life》和鲍勃·迪伦的《Rainy Day Women #12 and 35》。
《超线一口》还出现在1998年电影《恐惧拉斯维加斯》中——这部由特里·吉列姆执导、约翰尼·德普主演的胶片狂想曲,改编自亨特·S·汤普森的同名著作。
而早在之前,这首歌就已登上过比汤普森迷幻笔触更荒诞的舞台:1971年,永远笑容满面的歌唱组合盖尔·法雷尔和迪克·戴尔,竟在劳伦斯·威尔克温吞乏味的综艺秀上表演了此曲。
威尔克团队显然不懂最新毒品黑话,还被歌词中那句“超线一口,甜美的耶稣”搞得晕头转向。表演结束时,手握指挥棒的主持人郑重评价:“刚才各位听到的是一首现代灵歌。”
对于一首本不该爆红的歌,这结局荒诞得恰如其分。
创作灵感源于密苏里州堪萨斯城某夜店的演出间隙——当时朋友递给希普利某样“烟品”,并警告他最多吸两口。
“我当然没听劝,继续猛抽,”他告诉《迷幻宝贝》。在后台拨弄班卓琴时,劲头上来了。“我对迈克尔喊‘我超线一口了!’,他当场哼出旋律。那晚定了副歌,第二天补完主歌,齐活。”
“就是想逗自己和朋友开心,”他补充道,“根本没料到后果。”
若不是因为在卡内基音乐厅为唱作人梅兰妮暖场时缺歌,被迫拿这首充数,它可能永无见天之日。
观众爱疯了,唱片公司Kama Sutra总裁也当场拍板。两人去佛罗里达礁岛群钓了趟鱼,回来就发现公司已擅自将它发行成单曲。
“我们没想让它当主打,甚至没为打榜而写,”希普利1971年说,“对我们来说这就是首普通歌。”
但副总统斯皮罗·阿格纽不这么认为。在他抵制毒品主题歌曲的运动中,“他亲自在全国电视上点名我和汤姆,说我们是美国青年的毒瘤,”布鲁尔在2021年乐队纪录片《超线一口……仍在冒烟》中回忆。
联邦通信委员会也下场施压,纽约、芝加哥、华盛顿等全美多地电台禁播此曲。
“我俩成了危险又吓人的恶棍,”希普利在纪录片中自嘲。
托马斯·内森·希普利1941年4月1日生于俄亥俄州扬斯敦,父亲伍德罗曾任克利夫兰郊区贝德福德高中校长,母亲约瑟芬在药厂负责器械消毒。
他早早投身音乐,在父亲任职的高中时就在摇滚乐队、嘟哇合唱团、迪克西兰爵士组合中演出。1959年毕业后,他在俄亥俄州鲍德温华莱士大学读书时卷入民谣复兴浪潮。
1963年获得地质学学士学位后,他开始在咖啡屋巡演,最终在俄亥俄州肯特市某场演出中结识了来自俄克拉荷马州的布鲁尔。
两人组成二重唱奔赴洛杉矶,录制首专《沉沦LA》——这标题精准反映了心境:“我们抑郁透了,谁都不是洛杉矶那块料。”
返回中西部后,他们推出专辑《野草》(1969),后又凭《塔基奥》(1970)破圈,其中收录的“大麻圣歌”助推专辑冲至公告牌200强第34名。
他们勉强摆脱了“一曲昙花”的标签——1970年6月单曲《塔基奥路》获公告牌第55名,1972年2月《驱魔》升至第98名。
1970年代事业渐冷,二人于1979年解散。1989年重组开唱并偶尔巡演,后来还录制了《上海》(1993)和《心之地》(1997)两张专辑。
晚年希普利在密苏里科技大学从事视频制作。
除儿子马克外,他身后留下结婚44年的妻子简、另一子马修、与前妻艾琳所生的两个女儿德博拉和莉萨贝丝,以及四名孙辈。
迈克尔·布鲁尔于去年离世。
回望乐队生涯时,希普利在2011年坦言:“也算红过吧,说不清。反正赚了不少,但谁数得过来钱呢?”
“有三年我几乎全在巡演路上,”他笑叹,“别人都说我玩得嗨,但我只记得一片模糊——大概吃错了什么吧。”
本文原载于《纽约时报》。
版权声明:本文由龙图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