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威胁出兵平乱,芝加哥全城戒备迎战暴力风暴!
这些画面令人毛骨悚然,尤其因为它发生在所有美国城市日常通勤的地铁车厢里。
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市轻轨局发布的视频显示:一名年轻女子戴着AirPods走进车厢落座。后座男子显得焦躁不安,起初似乎未注意到她。但四分钟后,他突然起身俯身,持刀对女子进行连续捅刺,造成严重创伤。
受害者后被确认为伊琳娜·扎鲁茨卡(23岁),为躲避战火与母亲姐妹移居夏洛特的乌克兰裔。谋杀案嫌疑人小德卡洛斯·布朗系累犯,有14项前科记录,刚出狱且具有心理健康问题史。
过去几天,从查理·柯克到皮尔斯·摩根等知名评论员纷纷质疑:为何如此骇人听闻的罪行未被主流自由派媒体报道?
埃隆·马斯克转发YouTube博主阿米里·金的内容称:"白人群體遭受黑人暴力的比例高得离谱",并表态:"解决方案或有争议,但数据真实可信"。
截至周一,由于特朗普总统在白宫宗教自由委员会会议上提及此案,凶杀案升级为全国性新闻:"向昨夜在夏洛特被疯子刺死的年轻女孩家属致哀——监控录像惨不忍睹,她只是坐在那里啊!我们必须惩治邪恶,否则国将不国"。
这段视频无疑令人震惊,也助推了特朗普政府关于"全美犯罪惩治"的宏观讨论。
上周末,芝加哥抗议者集会反对特朗普派遣国民警卫队接管这座被他称为"犯罪失控"的城市。周一他再度暗示可能仿照洛杉矶、华盛顿模式在芝加哥部署联邦部队:"我们在等芝加哥求救。短短时间内50起谋杀数百人枪击,州长竟称治安良好?简直疯狂!"
同期,国土安全部启动"中途岛突袭行动",升级对芝加哥的移民及海关执法突袭。声明称此举为纪念1月伊利诺伊州厄巴纳酒驾肇事逃逸案中遇难的20岁凯蒂·亚伯拉罕和21岁克洛伊·波尔津——她们在红灯路口停车时遭超速车辆撞击。一名危地马拉无证移民数日后在德州被捕,被控酒驾致死和鲁莽杀人罪。
周一晚间白宫发布声明,指责扎鲁茨卡遇害案"暴露了民主党纵容职业罪犯的觉醒政策失败",强调"这是北卡罗来纳州民主党政客、检察官和法官优先推行觉醒议程、在民众最需要保护时失职的恶果"。
政府对夏洛特与厄巴纳事件的回应延续了特朗普竞选策略:通过特定罪案隐晦(有时直白)关联种族、法律地位与民主党执政"庇护城市"对犯罪的容忍。曾主导洛杉矶移民清扫的格雷戈里·博维诺预计将监管芝加哥行动。
伊利诺伊州州长、特朗普宿敌JB·普利兹克与政府展开公开社交媒体论战。国土安全部X账号反击:"州长选择为芝加哥非法移民罪犯而战而非美国选民,令人作呕"。
特朗普升级的"治罪战争"始终聚焦民主党主导大城市,刻意忽略共和党州犯罪率。派遣联邦部队是否违反宪法第十修正案已成背景音讨论。
就连特朗普的政治对手也承认,其犯罪论述中存在不可否认的真相内核。联邦军事化民主党城市的终极目标出于政治权宜,但确实粗暴揭示了困扰美国城市数十年的枪击暴力痼疾。
芝加哥距篮球天才本·威尔逊枪杀案已近四十年——这位1984年全美第一高中生(身高2米03)在无谓街头枪战中丧生。当年芝加哥共741起凶杀案,威尔逊因绝世天赋暴毙成为时代符号。2024年该市凶杀案仍达573起。
芝加哥官员反驳特朗普称治安已取得进展:2025年是1960年代以来最安全的夏季。今年支持率因住房教育承诺未兑现跌破10%的市长布兰登·约翰逊在《纽约时报》撰文:"派遣国民警卫队是错误解决方案"。
"这对我并非理论探讨。我和妻子在西区奥斯汀社区抚养三个孩子。尽管热爱社区,这里却是枪暴最猖獗之地。我家窗户曾被流弹击碎,失去过邻居和教友。正因每日在西区生活,我深知必须找到枪暴问题的持久解决方案。"
一线警察和社会工作者担忧,零容忍联邦部队的突然涌入将彻底摧毁暴力犯罪高发区艰难建立的社会关系。特朗普周末发布的"芯片末日"帖已成为针对芝加哥的象征。
"只有罪犯会受伤,"他在周一的帖子中誓言,"我们能快速行动终结疯狂。州市政府一直无能。"
这对美国最具魅力大都市的残酷判决,使芝加哥人为未来数周可能出现的混乱严阵以待。
《芝加哥太阳时报》周日晚间头条报道:联邦移民清扫引发恐慌,家长送子女上学须知。后续版面简短记录着街头每日更新的残酷数据:南近区女子斗殴中枪身亡,西近区男子遭枪击毙命。
版权声明:本文由龙图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