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分子生物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大卫·巴尔的摩逝世,享年87岁
重磅!诺贝尔奖得主大卫·巴尔的摩逝世,终年87岁!这位在1975年凭借颠覆性发现震动分子生物学界的巨星,于周六在伍兹霍尔的家中溘然长逝。
死因是多种癌症引发的并发症——其妻子黄诗厚(Alice Huang)沉痛宣告。
巴尔摩博士获诺奖时年仅37岁!他亲手推翻了被称为“中心法则”的生物学铁律(原认为细胞信息只能单向从DNA到RNA再到蛋白质合成),首次证实信息竟能反向流动——从RNA回溯至DNA!关键突破在于发现了一种逆转录酶,彻底改写生命密码传输规则。
这项发现直接解锁了逆转录病毒(包括HIV)的作用机制。如今,经改造的逆转录病毒已成为基因治疗利器,将健康基因嵌入患者DNA中根治遗传病!
他的一生堪称科学界顶流:既是备受敬仰的现代生物学巨人,也是深陷争议的焦点人物。执掌过两所顶尖大学,早期推动艾滋病研究,却卷入一场持续十年的造假诬告案(1980年代其实验室研究员被指控篡改数据,最终证实纯属构陷)。
1968年加盟MIT,两年后即开启诺奖级研究。当时MIT生物系由一群“狂傲天才”主导,巴尔摩正是核心人物——实验室门槛被争相投奔的研究生踏破。
“我们那年青教师团个个眼高于顶,”挚友普林斯顿教授戴维·博特斯坦在悼念访谈中坦言,“而大卫就是智商竞技场的王者——他是所有人里最聪明的那个!”
那场颠覆世纪的演讲发生在MIT教室夜谈会,仅邀请教员密友参与。博特斯坦震撼至今:“就在16-310教室!听完我就对同事说:这家伙必拿诺贝尔奖!”
诺奖揭晓时,妻子黄诗厚正在哥本哈根开会。得知消息后她火速致电丈夫,巴尔摩笑称:“我大概是史上唯一被老婆通知获诺奖的人。”
1938年生于纽约曼哈顿,高中时便显露天才特质——交数学作业只写答案不写过程,因为“心算就够了”。在缅因州杰克逊实验室的暑期经历点燃科学之魂,他毅然宣告:“这就是我一生所求!”
1964年在洛克菲勒大学的博士论文即震惊学界,论文答辩时被病毒学教授盛赞“为领域奠基”。后受诺奖得主杜尔贝科邀约加入索尔克研究所,与约翰霍普金斯博士毕业的黄诗厚相遇,三年后喜结连理。
荣耀与风暴同在!1985年(获诺奖十年后),他卷入数据造假风波。虽非其实验室成果,但作为论文作者遭国会听证调查,甚至被迫辞去洛克菲勒大学校长职务。MIT当即力挺迎回,博特斯坦赞叹:“这是MIT最光辉的时刻!”
1996年冤案平反,1997年执掌加州理工。600篇论文、艾滋病研究突破、发现白血病致癌基因并促成抗癌神药格列卫诞生——他从未停止征战科学前沿。
晚年仍痛心疾首:“我曾呼吁病毒学家全力攻克艾滋病,但这场世纪瘟疫被过度政治化…多数人选择了沉默。”
本文原载于《纽约时报》
版权声明:本文由龙图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