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布病疫情引关注 专家解析防控要点"
传播特性:人畜共患为主 人际传播罕见
布病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传染源为患病的牛、羊、猪等牲畜。传播途径包括接触感染动物的流产物、食用未经消毒的奶制品等。专家强调:"虽然理论上存在人际传播可能,但实际病例极其罕见,夫妻间传播概率仅约0.1%。"
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该病被列为乙类传染病,与艾滋病、炭疽等并列。但致病率和危害程度存在显著差异,规范治疗后患者可正常生活。
流行病学特征:区域性高发需警惕
全球每年报告超50万例,地中海地区、亚洲和南美为高发区。我国内蒙古、东北、西北等地发病率较高。值得注意的是,90年代以来部分地区散发病例增长率达30%-50%。
职业暴露风险突出,牧民、兽医、屠宰场工人等接触牲畜群体更易感染。典型症状包括波状热、关节疼痛和夜间盗汗等。
诊断与处置规范
诊断需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确诊后应对病畜进行隔离或屠宰,污染环境需彻底消毒。疫区畜群需连续三年接种疫苗,免疫覆盖率应达90%以上。
治疗方案包括:抗菌疗法(四环素、链霉素等21日疗程)和特异性脱敏疗法。多数患者3-6个月可康复,仅10%-15%会转为慢性。
兰州事件的警示
2019年底兰州发生的布病事件,系生物制药厂处理含菌废弃物不当所致,导致周边3000余人感染。该事件凸显工业源传播风险,提示需加强特殊行业监管。
专家特别提醒:"日常接触如握手、共餐不会传播。预防关键在于避免接触病畜,食用彻底加热的肉奶制品。"对于高危职业人群,建议定期进行血清学筛查。
目前,我国104个疫区已基本达到控制标准,但散发病例防控仍不可松懈。公众无需过度恐慌,但应保持科学防范意识。
版权声明:本文由龙图智库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