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将新加坡推向世界舞台的前GIC学者与扎克伯格共同创办企业
2021年初当Debbie Soon抵达洛杉矶时,新冠疫情已让全球陷入停滞。
当亲友们在新加坡居家避疫时,Soon女士却另有打算。
她辞去了综合格斗组织ONE Championship的稳定职位(在完成奖学金合约后她曾在此工作,此前也任职于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GIC),收拾行囊横跨半个地球搬到美国,彼岸并没有工作等着她。
这位36岁的女士说:"我一直想体验在美国生活和工作的感觉...我当时就想,"你知道吗?我要凭信念纵身一跃,直接搬家看看会发生什么"。"
这似乎是她对待大多数事情的态度——直接投身其中,看看会引向何方。
我在网上偶然看到Soon女士的资料,被她多元化的履历和非传统的职业轨迹所震撼。出于好奇,我与她进行了交谈,想了解这位曾走传统学术路线的新加坡人如何最终开辟出如此独特的道路。
在GIC全职工作的同时,她开设了新加坡首批精品动感单车工作室之一。离开GIC后,她转向综合格斗领域,之后移居美国,一头扎入Web3这片未知水域——这是一个基于区块链、采用去中心化技术运行的互联网。
在洛杉矶疫情期间居家时,一次与meta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的姐姐兰迪的线上偶遇,促使两人共同创立了HUG——一个让艺术家展示和销售其数字与实体作品的社会化市场。
如今,她是加密货币钱包提供商Privy的市场负责人,这家初创公司最近被支付技术公司Stripe收购。
7月2日,Soon女士从纽约家中(她正在搬迁至此)通过视频与我交谈时,立刻给我留下充满活力、意志坚定的实干家印象,她从不让想法仅停留在想法阶段。
当被问及如何描述自己时,她说自己"绝对有野心"且"有点不按常理出牌"。
"我觉得我总是想做得和别人有点不一样。内心深处,我相当乐观。即使当下觉得事情很糟,潜意识里我(仍然)相信会有更好的未来和结果。"
这些特质与她甘冒风险的倾向(她告诉我这"比人们想象的要更谨慎")相结合,塑造了她人生的每一篇章。
小红点上的成长岁月作为公务员兼讲师夫妇的幼女,Soon女士的童年多在金文泰度过。
在莱佛士女子学校和华侨中学求学期间,她涉猎了从机器人到合唱团、从图书管理员到自建网站等多种课外活动与爱好。她还踢足球并参加戏剧社。
当她坦率谈起各种尝试与追求时,经过两次间隔数日、每次长达一小时的交谈,我清楚地感受到——她对诸多事物怀有强烈好奇心,这很可能支撑了她获得奖学金后的职业选择。
尽管在校钟情艺术、校外热衷科技,Soon女士仍决定接受GIC奖学金,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经济学,随后又到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攻读金融工程研究生学位。
"我觉得在新加坡乃至亚洲成长环境中,选择务实道路很普遍。所以尽管在校时最爱历史和文学,我最终选择了最实用的经济学,然后成为GIC学者。"
在GIC期间,Soon女士担任全球股票团队的投资组合经理,覆盖奢侈品牌集团LVMH、快餐连锁麦当劳、运动用品公司耐克以及电商巨头亚马逊等消费品牌。
她表示,创业兴趣源自与各公司高层交流的工作经历。
她的职责是从利益相关方收集尽可能多信息,以评估其业务表现。
"虽然我觉得自己选股还行,决策也不错,但内心某处总觉得自己像个冒牌货。凭什么认为20多岁的我,能比这些资深高管更懂如何经营公司?我自己甚至从未经营过公司。"
初尝创业滋味工作数年后,尽管为在GIC表现出色做了"所有正确的事",Soon女士仍感到不满足。
于是在合约中期,她与同事合开了7Cycle。
两人在文达街租下一栋三层店屋——距她办公室步行仅五分钟。
"那时完全不懂自己在做什么。不知道有多少未知领域...年轻气盛的我心想"这太简单了,谁都能搞定吧?""她笑着说,"但这最终可能成为我人生最棒的经历。"
除了运营室内单车沙龙,她还兼任教练。
"原本没打算当教练,但...觉得"这太有趣了,我能行而且应该不错","她标志性的笑声打断了这句话。
她的乐观与行动力极具感染力。我常因不擅长新爱好而怯步,但听她讲述后,不禁被激励着以同样心态尝试新事物。
尽管充满干劲,2015年当难以兼顾全职与副业时,Soon女士还是出售了工作室。
莫名地,即便实现了"创业"目标,她仍感到工作中缺失些什么。
"人生前20多年,每件事都由外部动机驱动——需要勾选每个选项,做理智现实的事。"
带着这种挥之不去的不满,Soon女士最终离开GIC,成为ONE Championship的幕僚长——她视此为向CEO查特里·西尤堂学习的"绝佳机会"。
三年间,她主导了多项计划,包括推动公司进军电竞、监管消费品部门及建立电商商店——后者在疫情期间蓬勃发展。
与扎克伯格家族成员的偶遇疫情导致体育赛事停摆时,Soon女士开始反思人生真正所求。
忆起大学时在美国生活的愉悦,她意识到仍想去那里工作。
带着两只行李箱和爱犬Guinness,她搭乘单程航班前往洛杉矶,预留了六个月积蓄,完全做好这段时间无业的准备。
被问及家人看法时,她说:"他们肯定觉得我爱冒险。"
虽自认冒险者,但她强调所冒风险都"经过算计"且"完全为最坏情况做好准备"。
尽管已有创业初体验,Soon女士决心更进一步。
在美国,她入选"驻场创始人"计划,这家风投公司的倡议旨在通过提供资源帮助早期创业者发展业务。
这为她打开了接触潜在投资者与商业导师的大门。其中一位导师引领她进入加密货币世界,这个与她传统金融背景截然不同的新兴领域激发了她的兴趣。
"加密货币让我兴奋的是人们真正开放地在网上结识,因为这仍是非常原生的网络社区形态,让我想起中学时建网站、在网上结识陌生人的日子。"
同时,因封锁无法线下见面,她开始活跃于网络社区。
正是在Discord平台某个NFT兴趣社区中,Soon女士初次结识兰迪·扎克伯格。
Soon女士发帖表示想全职转入加密领域工作,附上背景简介并向社区询问合作机会。
扎克伯格女士回复后,两人通过Zoom迅速投缘。
"当时我们对蓬勃发展的加密领域都充满热情,"Soon女士说,"现在知道这是个波动更大的行业。但相遇时加密货币价格飙升,就像牛市。"她补充说两人看到了建立盈利业务的潜力。
她们发现对艺术与科技交汇处有着共同热情。扎克伯格女士离开Facebook后已在百老汇工作约七年,两人都认为NFT是融合艺术与科技的"完美"方式。
这催生了HUG——一个整合型社会化市场,让创作者通过单一店面展示销售实体与数字作品(包括NFT),Soon女士称之为"Facebook遇见Etsy"。
业务迅速起势。两人共同经营约三年,直至今年初被收购。虽不再共事,仍保持联系。
约一年前经营HUG期间,Soon女士从洛杉矶搬到迈阿密——当时男友的家乡。
让新加坡闪耀世界同时,Soon女士在社交媒体X上关于加密货币的活跃发文引起出版社Wiley注意,邀请她撰写相关书籍。
今年初出版的《数字特立独行者》既是加密行业指南,也收录了领域内人士访谈。
工作之余,Soon女士对"氛围编程"产生浓厚兴趣——这种AI技术支持的做法能根据用户指令生成代码。她用此技术创建了推广书籍的在线性格测试。
机缘巧合下,她使用专攻电子钱包基础设施的加密初创公司Privy(近期被支付巨头Stripe收购)构建了这个测试。
这一初始联系最终促使她在出售HUG后不久,于今年初加入Privy。
如今,Soon女士正筹备移居纽约,将在Privy办公室实地工作。
这次搬迁近乎圆满——回到曾攻读研究生的城市,实现她长久以来的梦想。
谈及在数字加密领域持续开拓的动力,Soon女士想起大学时有人甚至不知新加坡在哪儿。
"某种程度上,这始终激励我去做更宏大的事,也让我更渴望参与全球规模的工作。"
"在这个常被忽视的小红点长大...它永远是逆袭者。"
"我深感有责任让新加坡闪耀世界...这对不同人有不同意义。对我而言,正身处能真正塑造事物的行业。"
"虽不知最终形态,但归根结底,我想从事有意义的事业。"
Soon女士也爱听美国人对新加坡的赞美。
她坦言曾因新加坡人身份略感不安,但现在每次自我介绍都骄傲宣称"新加坡土生土长"。
"归根结底,新加坡永远是我的家。父母在那里,兄弟在那里,两个小侄子也在那里。"
"随着年龄增长,我的观念改变很多。身为新加坡人我非常自豪,会抓住每个机会谈论它。"
版权声明:本文由龙图智库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