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算法语言》揭示社交媒体如何改变我们
社交媒体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说话方式和行为方式?
这正是语言学家兼内容创作者亚当·亚历克西奇在其处女作《算法语言》中试图解答的问题。
如果你已经知道"yeet"、"rizz"、"brainrot"或"blackpilled"等词的含义,书中的部分内容或许不会让你感到意外。但亚历克西奇的分析再次证实了这些语言现象的起源及其快速传播的原因。对不熟悉这些术语的读者而言,本书提供了了解网络俚语及其演变的绝佳入口。
《算法语言》涉及广泛主题,包括圈内圈外文化、内容审查、语言挪用、网络极端主义、微趋势、点击诱饵以及代际差异。各章节以教科书级的词汇解析层层递进。
本书清醒地揭示了社交媒体不仅影响着我们的语言表达,更重塑着我们的整体身份认同。
"社交媒体通过创造新身份来实现商业化,"亚历克西奇在关于微趋势和微标签的章节中写道,"你的选择被包装成个性化推荐,实则都是平台为最大化收益设计的产物。"
这位自称"词源学发烧友"的作者充分发挥其内容创作者经验,提供了社交媒体发展史的速成课,并解析如何应对变幻莫测的"算法"。其文风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论点大胆务实,对反对意见也给予了充分探讨。
作者敏锐指出语言与算法的瞬时性特征——《算法语言》中的文化参照随时可能因趋势更迭或平台变迁而过时,但这恰恰是其价值所在。
""算法"将长期存在。正因如此,我认为哪怕是最转瞬即逝的词汇也值得探讨,"亚历克西奇写道。
当亚历克西奇将其线上洞察转化为文字时,展现出令人信服的专业素养,同时也印证了他关于准社交关系与受众所有权的主张。紧跟算法周期被描绘成令人精疲力尽却不得不为的生存之道——对依靠社交媒体谋生的创作者而言尤其如此。
《算法语言》巧妙融合了词源学、心理学、文化分析与第一人称视角,既是对当下社交媒体浸染社会的生动记录,也为理解语言发展奠定了智识基础。
亚历克西奇留给读者关于社交媒体发展利弊的思考空间,但有个不争的事实:社交媒体已突破交流层面,正在重塑我们的生活方式。
"算法是元凶,网红是帮凶,语言是武器,而亲爱的读者,你就是受害者,"他在书中如是写道。
版权声明:本文由龙图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