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本轮疫情呈现两大新特点
近期,上海市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多个地区已调整为低风险区域。记者就本轮疫情特点及防控措施采访了相关专家。
上海疫情呈现哪些特点?当地采取了哪些防疫措施?
上海市疾控中心专家介绍,本轮疫情主要呈现三个显著特点:首先是与上一波疫情高峰间隔较长,距离2024年夏季疫情高峰已近一年时间;其次是疫情峰值较低,整体感染水平明显低于去年夏季高峰;第三是临床症状较轻,确诊病例以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为主,未出现危重症和死亡病例。
具体来看,疫情传播呈现"区域聚集、全市散发"的双重特征。专家分析指出,感染涉及全市多个区域,主要集中在学校、社区活动中心、商场超市等人员密集场所,形成了多链条、多点位的社区传播态势。
针对这些特点,上海市采取了一系列精准防控措施:
在边境防控方面,加强了对国际航班和邮轮的检疫力度,要求高风险地区入境人员提供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并实施21天隔离观察。国际邮轮工作人员需每日进行核酸检测,所有入境集装箱货物都需进行二级消毒处理。
在社区防控方面,采取了降低人员流动性、地毯式排查感染者等措施,力求彻底消除隐匿传播风险。同时,充分发挥发热门诊、定点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的监测哨点作用,构建起全方位的防疫网络。
在检测策略上,实施"主动筛查+被动监测"双管齐下的方式。一方面提高常规监测灵敏度,另一方面开展重点人群常态化筛查,并与周边省份建立联防联控机制。
专家评估疫情潜在风险
针对是否存在暴发风险的问题,疫情防控专家组表示,虽然目前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仍存在潜在传播风险。主要原因在于奥密克戎BA.2变异株具有隐匿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特点,潜伏期多为3-5天,且存在明显的家庭聚集性传播现象。
专家提醒,当家庭中发现1名感染者时,其他成员可能已处于潜伏期。因此需要加快核酸检测频次,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才能有效切断传播链。
上海市卫健委强调,虽然部分区域已调整为低风险,但"低风险不等于零风险"。市民仍需保持警惕,坚持做好个人防护,包括规范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等基本防疫措施。
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
截至最新统计,上海市本轮疫情累计报告阳性感染者超过15万例,但重症率仅为十万分之一,且无死亡病例报告。这一成果的取得,得益于科学精准的防控策略和多部门的协同配合。
专家总结认为,上海本轮疫情防控的成功经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严格边境管控,阻断输入风险;二是精准区域防控,遏制社区传播;三是全民积极配合,形成抗疫合力。
上海市疫情防控指挥部表示,将继续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巩固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为市民生命健康和城市正常运行提供坚实保障。
专家最后呼吁,面对全球疫情仍在持续蔓延的形势,市民应继续保持防护意识,积极配合疫苗接种工作,特别是老年人和基础疾病患者更应完成全程接种,共同筑牢免疫屏障。
版权声明:本文由龙图智库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